APP下载

大学生电信诈骗高发现象探讨

2018-02-24李兰玉刘梅芳李彤彤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个人信息诈骗

李兰玉,刘梅芳,李彤彤

(1.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2.邢台市图书馆,河北邢台 054000)

据报道,近年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南京邮电大学的女大学生徐某某被他人冒充学校财务处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走学费,当发现自己被骗后因心情低落、心脏骤停而身亡;某校大二学生小段因被骗走学费而心情郁闷离家出走最终身亡;广东揭阳女大学生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因无颜面对家人,选择自杀而不幸离世。这些血的教训发人深省,由此看来,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通讯科技水平日益发达,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然而电信诈骗这一类型的犯罪在我们生活中也越来越猖狂,甚至猝不及防。翻开案卷,不难发现如今高校已成为电信诈骗受害的“重灾区”,要避免此类处于花季的大学生因电信诈骗而失去生命的“悲剧”再现,必须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维度积极探索新的防范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电信诈骗的新特征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以网络、电话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精心设置骗局,对受害者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1]。目前,随着各类新媒体迅速发展,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第一,诈骗的手段趋于科技化和多样化,欺骗性更强。传统的电信诈骗大多是以虚假网购网站、中奖诈骗、冒充朋友借钱、仿冒淘宝、向亲友发送汇款等诈骗方式为主[2];然而近年大学生电信诈骗方式花样百出,除了传统的诈骗方式外,犯罪分子开始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行动,使其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且变得更有针对性。主要包括仿冒手机银行、仿冒运营商、扫描二维码获取个人信息等。犯罪分子运用各种途径获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伪装成与大学生财务相关的部门进行诈骗。电信诈骗手段的科技化和多样化,使得电信诈骗实施过程更具迷惑性,欺骗性更强。

第二,诈骗金额大,危害性极强。电信诈骗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的确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他们精神负担严重加剧。大学生是当前网络的主力军,大多数大学生热衷于网购,注册各类购物软件,而且微信支付和QQ支付都绑定了银行卡,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风险,使大学生的经济损失极为惨重。从最近几起案件来看,涉及的金额多为上万元,对于那些出身农村的家庭来说蒙受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损失,大学生因此而产生强烈的自责感和悔恨感,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由此可见,大学生电信诈骗危害严重且影响深远。

第三,犯罪组织集团化,渗透性强。电信诈骗的一贯作案方式是团队协同作案,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同时进行。诈骗团伙内部组织井然有序,有着明确的分工,使得诈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作案过程中,既有人编写对话诈骗的“剧本”,也有人策划整个诈骗活动,又有人指挥诈骗活动有序进行[3];既有人专门负责买手机、打电话,也有人负责在银行开立账户,又有人及时进行转账和提现。诈骗过程可谓环环相扣,使得电信诈骗案件的侦破难度陡增,令公安部门伤透了脑筋。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虚拟空间使人与人之间联系密切,原有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荡然无存,而且犯罪分子的作案过程难以捉摸,区域活动的范围极广,这使得电信诈骗渗透性加强,进而导致当前电信诈骗如此猖狂。

二、当前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背后原因思考

(一) 客观原因

1.社会转型期诱发刑事犯罪的消极因素存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刑事犯罪规律是电信诈骗犯罪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消极因素是引发刑事犯罪的导火线。由于我国社会管理层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我国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处于一种高发的状态。同时,正因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4]。这使得一些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强烈冲击,因此,一些因道德缺失而产生的犯罪急剧增加。这些消极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十分猖獗。

2.当前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立法和司法的威慑力不足

目前,电信诈骗之所以屡打不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对电信诈骗的惩罚较小而且量刑较轻,对电信诈骗犯罪依然采用普通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我国刑法对电信诈骗并未作出单独规定,立法以及司法方面解释不足。同时,电信诈骗被害人与犯罪分子并未有过正面接触,对电信诈骗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致使犯罪嫌疑人不能及时受到法律的惩罚。综上所述,即使“酌情从严惩处”的司法解释对此类犯罪仍没有威慑力[5]。

3.经济利益的驱动

电信诈骗成本较低且回报较高,低投入高回报对犯罪分子的诱惑力极大[6]。首先,电信诈骗的手法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电信诈骗案最常见的手段是使用短信群发器,通过短信群发器发布虚假信息后,犯罪分子就可以开始等待受害者主动上钩,短时间就可以获得较大利益;其次,犯罪分子作案的工具易于购买,成本低廉;再次,犯罪分子足不出户就可以横跨多个省市开展犯罪活动,经济利益触手可得。因此,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犯罪形式极易诱发更多不法分子进行模仿[7]。

4.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高校成为电信诈骗高发地的原因与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很大关系。首先,安全教育内容乏味,案例不新颖。大学生安全教育虽已是老生常谈,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仍然十分单一,这样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误导学生。高校在预防校园电信诈骗时虽已对案例进行总结反思,但这些案例都较为陈旧,这在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高科技化的电信诈骗面前,安全教育工作只是徒劳无功;其次,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是表面功夫,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弊端。许多高校安全教育是在案例发生之后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的,事后反思也是“假、大、空”,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的缺陷,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无济于事;再次,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单一,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般情况下,高校进行安全教育大多通过开主题班会、张贴海报等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目前大学生大多追求标新立异,这些呆板的形式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效果通常只会事倍功半。同时,在进行教育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安全教育收效甚微。由此看来,高校安全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当前电信诈骗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主观原因

1.自我保护意识弱,个人信息易泄露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的个人信息就像在“裸奔”。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经常活跃于各种软件,而在使用时都需要进行个人真实信息的填写。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泄露,甚至有些犯罪分子通过倒卖大学生个人信息获取金钱利益,甚至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因此,犯罪分子不但了解我们的姓名、年龄,甚至熟知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状况等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电话的另一边就是学校工作人员、公安部门、银行人员等,进而使大学生一步一步跳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大学生电信诈骗中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在涉及个人信息时应该提高警惕[8]。

2.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引诱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是他们处世经验欠缺,容易轻信他人,对诈骗行为的警惕和防范不足。并且,大学生一直处在“象牙塔”之中,生活环境较为单一,人生阅历不丰富,对家庭、老师和周围同学依赖性较强,还没有形成独立适应复杂社会和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他们时常怀有一颗善良之心,容易相信且乐于帮助别人。而且,他们戒备心不足,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从而利用他们善良的本性,对他们实施诈骗行为。同时,有些大学生贪图小利,不知不觉使自己陷入电信诈骗的泥潭。如街头扫码送礼、进入不安全链接领取红包,这都可能使犯罪分子有机会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人信息。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要因为一时贪图蝇头小利而陷入犯罪分子处心积虑设置的陷阱,最后后悔莫及,得不偿失。

3.大学生抗挫能力弱,心理素质差

通过分析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可以得知大部分大学生被骗后因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且一味的悔恨和自责甚至选择自杀。由此看来,大学生抗挫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是一味的内疚和后悔,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极易产生轻生的念头。然而,受害人的离世也使线索更加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方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效率,导致大学生电信诈骗更加猖狂。

三、积极探索防范大学生电信诈骗的新举措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大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却直线下降。大学生作为电信诈骗受害的高危人群,时刻处于被骗的边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威胁到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防范电信诈骗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探索应对措施。

(一) 国家层面

大学生自我保护观念淡薄,便成为电信诈骗受害的高危人群,因此国家应对大学生给予法律等多方面的保护。首先,完善相关立法,使电信诈骗案件有法可依。国家立法机关要制订相关法律,给予电信诈骗单独的规定,对电信诈骗采用较重的量刑标准,尤其加大对大学生进行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如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已经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诈骗老年人、在校学生等将从重处罚”;诈骗财务价值3000元以上可判刑,超过50万元最高判无期;为犯罪分子制作、提供剧本,将以诈骗共同罪论处”[9]。这说明了国家对于电信诈骗问题的重视,大大削弱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电信诈骗有法可依。国家在制订相关法律时还要尽可能全面,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其次,加强相关法律体制建设,形成相应的司法援助机制。针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受害群体,国家应考虑适当给予司法援助,形成相关援助机制,给予他们一定帮助,减免大学生群体的诉讼费用,让这些出身寒门的大学生在遭遇重创后重拾信心,燃起生活的希望,尽可能避免他们产生轻生的念头;最后,通过立法的方式完善行业规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并加强与电信行业、银行行业的合作,加强行业监管机制建设与侦查力度,避免不记名手机卡、银行卡、短信群发器等给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银行部门要严格开户审查登记制度,限制公民个人的开户数量,同时加强对交易信息的监控,从而杜绝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二)社会层面

德国一位著名的犯罪学家李斯特曾以一句精辟的话语给予揭示:“最好的最有效的刑事政策,是最好的与犯罪斗争的社会政策。”如果有了良好的社会政策,社会各种矛盾得以解决,有利于消除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预防和减少犯罪,因此,社会层面的对策是减少大学生电信诈骗的主要对策[10]。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各大媒体对电信诈骗案件的曝光,加强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认识,采用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对诈骗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悲剧发生之前勇敢为正义发声,为大学生敲响警钟。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完善报警机制。侦查机关应在运用传统侦查措施的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建立多元报警机制,与犯罪分子展开一场技术战。公安机关和电信部门可以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一套高科技防诈骗系统。当大学生遇到手机短信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时,防诈骗系统会进行识别并积极主动向警方报案,帮助大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提供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为警方侦破电信诈骗案件提供有力的证据。

(三) 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职责。因此,高校在宣传预防大学生诈骗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高校应加大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宣传力度,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校请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定期给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引起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安全教育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与时俱进,迎合学生的喜好。例如可以利用特色主题班会、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11]。另一方面,高校也应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校园微博、贴吧、微信、加深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高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新媒体手段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学校可以申请关于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微信公众号,让每个人为安全教育活动献言献策。公众号的运营由一名老师带领三个学生,负责公众号的维护,定期在公众号上发一些有关“安全教育微课程”,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增进与大学生的互动,对积极互动且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学校安排各系部开展一系列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微电影大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深入案例之中自主拍摄相关视频,借此把自己对安全教育的理解融入到视频之中,加深对安全事故的体会。同时,将以大学生为主角的获奖的微电影作品放在校园贴吧、官方微博大力宣传,也会在校园公共区域循环播放,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来防控电信诈骗的发生;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安排专门的部门对大学生信息进行监管。学校应集思广益,制定并完善学生个人信息的管理制度,承担维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重任,为学生信息安全设置防护墙。另外,学校要有专门老师负责引导学生树立信息安全防护意识,提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高校应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和心理课程,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在开设与时俱进的安全课程外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设心理课程,及时疏导大学生负面情绪,避免大学生出现在遭遇电信诈骗后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做出悔恨终生的选择;最后,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因网络存在隐患致使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

(四) 大学生自身层面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避免电信诈骗问题关键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要不断丰富自身阅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切勿随便相信一些不知名的网站,要学会定期查杀系统,遇到陌生人主动交谈多留心眼,遇到熟人转账必须打电话确认,陌生网站谨慎点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当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家人、学校沟通,避免上当受骗;再者,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扫码赠送小礼品,不要因为一些小便宜而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若有涉及个人信息和金钱的账户要单独设置密码,在公共场合不连WiFi,不使用公共区域网络进行支付,时刻谨记不能泄露个人信息。同时,增强自己的身心素质,一旦遭遇危险,自己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因为蒙受经济损失而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甚至走上不归路。遇事要沉着冷静,具有“坐怀不乱”的定力,戳穿骗子的技俩,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1]董银萍,唐振.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 [J].未来与发展,2016,(11):59-63.

[2]杨江浩.电信诈骗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

[3]刘祥伟.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0-98.

[4]杨燮蛟,魏彬,赵雪.网络诈骗现状与预防体系的建构[J].行政与法,2011,(08):60-65.

[5]葛磊.电信诈骗罪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2,45-48.

[6]段艳艳,刘爱娇. 电信诈骗的综合治理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3,(3):93-96.

[7]林琳.电信诈骗犯罪浅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02.

[8]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电信诈骗“瞄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J].安防讲堂,2015,(9):98-100.

[9]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Z].

[10]陈红.诈骗犯罪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

[11]裴劲,邓小凤,邵虎,等.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2):75-76.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拜访朋友
与谁接头?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