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8-02-24颜泽钰
颜泽钰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并且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看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高校教师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师,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内容,二者紧密相连。学习和传播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和传播一种文化。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为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新的贡献。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 时代背景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文化因此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国。而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汉语,则借着“国家发展”的春风呈现出辐射式的传播,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更是让汉语教育和传播锦上添花,汉语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以孔子学院为例,截至2016年,全球有14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孔子课堂,培养各类学员达210万人,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达1300万人。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由此可见,汉语教育和传播真正进入到了“热”的阶段,真正进入到了规模扩大的关键时期。而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优质的汉语教育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助力汉语、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 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和经验,也传承道德品质和修养,而文化恰恰是育人的关键要素。自古以来,教师就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所以,理解、掌握人类优秀文化是教师所应当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古诗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留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为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大国所倾倒。另外,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出发,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在语言教学的维度上是一个整体。要想真正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要想掌握一种语言,则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2]。
(三) 汉语学习者的背景要求
首先,汉语学习者数量增多,构成成分丰富。据统计,2006年共有162,69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汉语[3],而2016年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442 773名[4]。可以看出,十年以来,来华外国留学人员的数量显著增长。另外,汉语学习者的构成也趋向丰富:传统的汉语学习者以外国留学人员为主。而目前,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来华旅游、定居和工作的外籍人员正逐步增加。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2006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05.67万人次[5],而2016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854.37万人次[6],外籍旅游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抓住机遇,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文化自信,提高语言教学水平。
其次,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态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密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动机和态度会对语言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目的语有好感、渴望了解目的语当地文化风俗的态度和动机会加速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学习者情感因素,使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兴趣作为动机的汉语学习者比例很高,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非常友善。因此,教师要培养文化自信,增加文化内涵,激发、加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服务于语言教学。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
(一)缺少文化自信的教育
与高校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相比,高校教师普遍缺少文化自信的教育,比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和培训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校不够重视。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因此,高校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从而减少了对教师群体文化自信的教育。二是高校教师压力过大。一般来看,高校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还有科研任务。教学质量检查、职称评定、学术测评等工作都让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地承受来自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这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
(二)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
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些教师会过于推崇外国文化和风俗,这既是缺乏文化自信教育的表现,也是缺乏文化自信底气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差异,从而引发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人长时间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会对本国母文化的态度产生影响,其中一种影响便是产生同化态度,即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7]。有些教师由于加入目的语社会群体的迫切需求、心理调适不当等原因,会产生否定自身原有文化的心理倾向,其表现多为对本国文化的不够自信。二是缺少传统文化的体验。教师在目的语环境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再接触本国传统文化,也没有精力深化学习关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课程,从而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的思想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和文化都繁荣发展,但多元化价值观的背后也潜藏着各种不良思想和诱惑,尤其是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各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都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定了思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才不至于在纷繁多样的文化价值观中迷失方向;另外,要重视文化要素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语言要素和技能的教学更重要,文化要素的教学则被放在附属地位,因此文化要素经常被作为语言学习的体验项目而并非真正的教学内容。而目前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汉语教学当中文化要素的教学地位也随之提升。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文化要素的教学,树立文化自信。只有从心底认知、认同中华文化,才能在行动上做到自信自立、自尊自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强化文化自信培养的传承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寥寥无几,因此中华文化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财富和宝藏。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挖掘、理解和传播这些财富和宝藏。而且,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为汉语学习者对教师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中国的印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对汉语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其次,要与时俱进,做好文化的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中国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充实。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热点和现象,如新四大发明、大国重器等,及时掌握文化动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精神新的内涵。用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富有朝气活力的新时代文化来武装自己,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消弭外国学习者对中国的“认知鸿沟”[8]。
(三)注重文化自信培养的地方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了解、掌握本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第二语言学习规律表明,语言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非课堂层面的体验也非常重要。语言学习者通过参观游览、访问座谈等课外活动,沉浸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不仅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交际水平,也能更好地感知目的语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把握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首先,通过调查和研究掌握当地特色文化现象。教师可通过查阅地方志、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等途径了解并掌握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如历史事件、传统节日、文化名人、文化古迹等;其次,亲身体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教师应当进行文化旅游,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展览馆,参加当地特色民俗风情节目等方式感知当地特色文化。总之,对外汉语教师要熟知地方的历史、民情、风俗等特色文化现象,增强地方特色文化自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24.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又创新高[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 dt/moe_1485/tnull_22856.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 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 703/t20170301_297677.html.
[5]上海统计.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sh.gov.cn/html/fxbg/200709/856 68.html.
[6]上海统计.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sh.gov.cn/html/sjfb/201703/2938 16.html.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7.
[8]王建勤.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