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18-02-24
(上思县民族中学)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祖辈们世代相传,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教师们更倾向于教授新知识、新文化,学生也更乐于去学习与时代进步息息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中学生古文学素养严重缺失,民族精神无法凝聚,传统美德无法在学生身上得以有效地彰显,更有大部分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遗憾,也是目前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光辉尽情闪耀在中学语文课堂之中,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立足于语文教材,发掘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讲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每一位中学生走入语文课堂、认真感受语文的魅力的重要帮手。但是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更加注重的是语文教材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蕴含于其中的“人文感”,只注重对于古诗文的讲解,使每一位中学生都能读懂古诗文,了解其中古文字的意思,但却缺失了对于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教授。因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与备课时,需要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向学生积极地传授知识。
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以人文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论语〉十则》中,就显现出儒家对于人本精神的推崇与赞赏。传统的文化里还包含着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教,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从古代就发展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礼仪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融让梨”等等在语文教材之中的知识无一不闪现着传统美德的光辉。在传统文化里更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在教导着学生树立爱国思想,珍惜当代的和平。
二、主抓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里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留足时间给学生预习,让学生在家查阅相关材料,搜寻一篇古诗文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这篇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互相讨论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大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再以自身的讲解为主,而转变为教师讲解疑难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讲授一篇古诗文时,先把文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词、句重点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去研读这篇文章,并将学生自身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也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互相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的主体,充分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三、利用课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课外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场所。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着眼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每位中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将学生带进传统文化的殿堂。
在学校里,可以积极创建“国学经典诵读班”,引领传承传统文化的潮流。在诵读班内,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多样风姿,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传统文化,打开自身的视野,不再认为传统文化只是由一堆晦涩的语言和句子组织在一起,而是充满着无限的趣味,使学生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便是对传统文化的有益传承。对于一份文化的学习,课堂教授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利用好中学生充足的课外时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去接触传统文化才是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瑰宝,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的重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中学语文教师前进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
[1]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4.
[2]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7(3):22-23.
[3]龚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