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02-24伏伯胜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苏霍姆心灵心理健康

伏伯胜

(甘肃省会宁县平头川镇教育管理中心)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的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使教师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合格的心理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因此,在现阶段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以下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看法。

一、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同学们一块土地,让他们去尽情地播种希望;给同学们一片蓝天,让他们去自由地飞翔;给同学们一张绘画纸,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描绘内心的美好明天;给孩子们一双翅膀,让他们在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翱翔。关于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情感就像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反过来说,如果离开“情感”这块“土壤”,种子也就结不出良好的果实。孩子们就像是这知识的种子,学校就如同这肥沃的土地,老师就像那挥洒汗水的农夫,教室就像是一块块责任田,看你如何去创建个性化的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优雅整洁的生活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及思维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力争做到精讲巧练、深浅适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活”字,要热爱并且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多表扬学生,并适时地选择贴合实际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使课堂成为平等、和谐的课堂,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想说就说,充分地发挥其个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动手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亲近同学,跨越师生之间的代沟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亲近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现在的新课改也在极力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用亲切的面孔、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同学们交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权威,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跨越年龄的代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就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潜力,从而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困惑,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跟紧步伐了。教师只有对学生表达出自己真挚的爱,学生才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古人云:“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学生学习教师的言传身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应该互相了解,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大多数学生与老师都是“心心相印”的,他们能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习惯与个人行为都非常好。但每个班都会有那么几个让老师费脑筋的学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从心理教育入手,攻破他们心理的那堵抵触防线。

三、一视同仁,用真挚的爱去教学

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同学,第一次批改他的作业时,我非常吃惊:这哪里是作业呀,这连草稿本都不如,字写得也无法形容。我很生气,我把本子狠狠地摔给他,要求他重做,结果交上来的作业还是那样。我想,他是一名新来的同学,原来的学校肯定对书写要求不严格。我决定把他当成耐心帮教的重点对象,在我耐心的鼓励和表扬中,他的作业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按时交作业。

我突然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作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幼小的孩子就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而且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才会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才能用良好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用我们的热心、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真心,在我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

[1]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06.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苏霍姆心灵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