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交往主题活动中的情感教学例谈
2018-02-24黄燕萍
黄燕萍
(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体验,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是品德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落实更离不开情感牵线搭桥。小学生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群体,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中应当让文本、生活、社会资源恰到好处地组合,尽可能地让孩子贴近现实生活。下面笔者就以《诚信真可贵》一课为例,谈谈品德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诚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该怎样让孩子明白这些现状,从而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自律呢?
一、情境创设,激起情感波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好比一锅三鲜汤,品德课堂就应该让文本、生活、社会资源等恰到好处地组合,巧用起调控作用的情感,熬出一锅浓浓的汤。因此在上本课之前,我就对五年级各个班的孩子进行了“实话实说——话诚信”的诚信问卷调查,并对各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统计,了解他们对“诚信”的认识。课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情境,希望孩子们都能敞开心扉,就当大家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最大限度地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因此通过经典故事、新闻时事等冲击诱发孩子对诚信更深的认识,故创设了中五百万大奖的情境,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明辨是非,增强情感并改变态度,从心理认同、顺从到内化约束。
二、游戏体验,引发情感萌动
情感是内心最真实、最感性的心理感受,是行为意志的动力源,是习惯培养的催化剂,也是行为形成的润滑剂。通过大家畅所欲言地谈话,孩子们认识到了诚信的可贵,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心理游戏——闭眼涂心,音乐响起,闭上眼睛,用红笔将图中的心涂满;音乐停止,把笔放下;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加分,旨在通过游戏、调查反馈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内化体验,引导其剖析自身不讲诚信的原因。
其实,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正能做到诚信的有几人?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体会的重点所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更多的关注点在游戏规则:只要能涂得又好又快就能为自己的方阵加分,并能获得自己心仪的奖品。当游戏结束,孩子们知道这是一个测验人们诚信的心理游戏时,大部分孩子的脸色发生了变化,笔者并没有马上拆穿,而是让没有按游戏规则完成的孩子再次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这样不仅避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不诚信的尴尬,也让孩子们明白了我让他们做这个游戏的目的——当人们面对各种诱惑、责罚,甚至是各种嘲笑的时候,做到守信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让孩子们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三、真实事例,唤起情感共鸣
品德教学要放眼生活,也要密切联系生活;既要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笔者动了不少的心思,从不讲诚信与讲诚信两方面入手,选取了“因小失大”“地沟油”这两个反面事例,引申到“毒胶囊”“毒大米”“毒蔬菜”等,进而让孩子们认识到失去诚信的世界是多么可怕。在孩子们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笔者又马上出示了“诚信刘一凡”和“油条哥李刚”的事例,让孩子们感受诚信人的那一份心安理得。
两者鲜明的对比,使文本与孩子的心灵在情感上发生了极大的共鸣,从而形成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讲诚信比不讲诚信更让我问心无愧,更让人心安理得,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埋下了诚信的种子。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产生体验,使文本与学生心灵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感悟实践,促进情感提升
情感是内心最真实、最感性的心理感受,是行为意志的动力源,是习惯培养的催化剂,也是行为形成的润滑剂。只有动之以情,才能导之以行。但实际上只具备积极自我强化意识的人,才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仅仅强调让学生懂得诚信,那是绝对不够的,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诚信“做人”,努力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自律”。因此,笔者再一次出现课前的调查结果,让孩子们再次感受自己的失信行为主要有哪些,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一条想出“金点子”,真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小事中做到讲诚信,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真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小事中做到讲诚信,整个导行过程生活化、社会化,让学生独立融入社会中去。通过这一堂课,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一定会播洒下一颗诚信的种子,多了一份尝试的勇气,逐渐让种子生根、发芽!
苏志铭.情动而悟德:小学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再思考[J].教育界,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