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
2018-02-24陈娟
陈 娟
(浙江省兰溪市下王中心小学)
体质是人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每年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得出学生总体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这引起社会及各部门的关注。我们不禁要问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怎么反而学生体质还持续下降了呢?学生的体质在现行的今天不断地下降使得国民素质也同比下降,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找准阻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内因,研究创新对策。
一、体质及表现
体质的基本解释是人体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它是人体综合质量的表现。具体表现:
1.身体形态指标
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等。
2.生理功能指标
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与能力指标
日常生活中身体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
4.心理状态指标
包括本体感知觉能力、个性、人际关系、意志力、判断力等。
5.适应能力指标
对外界环境及抗寒耐暑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学生体质的影响因素
学生生活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先天遗传、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社会风尚等都影响着孩子体质的健康成长。那么当今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体育教育认为在这些因素中,学校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校体育教育要多元激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贯彻“生本发展”理念。因此,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教育当然首当其冲。
1.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压力
传统学习至上观念一直是中国千万家长的观念,学生课余补课也成家常便饭,孩子们以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学校安排有体育课及活动,但这种被动的锻炼效果与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的锻炼效果截然不同,长期下来严重损害学生的体质健康。
2.体育课程设置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参与锻炼的内驱力。然而学业的重压下,孩子们已经没有自主的时间,更不可能参加与学业无关的各种体育活动;目前孩子们更喜欢上网这种静态的、相对比较懒的生活方式,不以擅长体育运动为荣;很多体育老师,不能在课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等,因此学生参与体育课或课间活动未能获得快乐,未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因此,学生总体呈现出对体育课程的自主参与率不高,影响体质发展。
3.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经费不足,现有的场地器材由于长时期使用而没能及时修理补充,影响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学校在建设课外活动场地时,场地分配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重拾起运动参与的热情。据统计,学校场地器材质量不过关,组织设置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担心自身的安全而畏首畏尾,甚至对运动本身产生怀疑,最终被迫放弃体育锻炼的动机。
三、促进体质发展的对策
1.“健康第一”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针对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实体育教育发展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效能,从体育教育工作打好体质水平基础入手,科学地设计,完善健康知识架构,获得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为培养健康人的时代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运动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个性内需,是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内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喜欢体育根本就是可以玩,可以释放学业压力舒展身心,体育老师能否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体育课和“玩”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长效机制科学完善体质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要落到实处,保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专项投入,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做到专项专用,整合体育活动场地资源,确保学生活动需求,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体育教学考核评估机制等多维共管,设立督察机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和活动时间,并形成长效机制。
4.多元整合课程营造校园氛围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资源,积极整合探索富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课程建设,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活动氛围。
5.加强师资建设,确保有序开展
学校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尽快解决体育教师总量缺少的矛盾,加快教师结构调整,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减少优秀体育教师转岗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现象,鼓励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转岗,参与指导开展体育活动。
[1]张虎,等.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2]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
[3]陈仿军.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体育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