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疑三探”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8-02-24包小梅
包小梅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城关中心小学)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圆”单元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展开分析。
一、立足教学目标,“设疑自探”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人们常说,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知识层次的深度,所以说教师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教师的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设疑”主要指在教学的开始环节,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情境的创设和对教学的引入[1]。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探究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各种与教学相关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教学之中,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需要探究的问题有效引出。“自探”就是通过老师设疑,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目的[2]。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教学中,立足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以下几个疑问:圆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形?圆由几部分组成,如何记住各个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我再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问题,对原有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形成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体系,为学生“自探”的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在质疑基础上进行“解疑合探”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很多问题在“自探”的基础上无法有效解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采取“再探”的策略,这也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第二“探”。在第一“探”中,学生对于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这个时候就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第二“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研究和探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目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既有优等生、中等生,又有后进生,并且保证各个小组的整体学习水平几乎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指导学生对之前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需要帮助的小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不能直接给学生讲问题的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才能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习得新知后“质疑再探”
通过“自探”和“合探”之后,教师还要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再探”,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深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强的理解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班级尖子生的引导,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全班学生再一起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当然,如果中等生和后进生有疑惑或者相应的问题,数学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将其表述出来,这些都是一种生成性资源,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圆转换成长方形之后,这个拼成的长方形与以前的圆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再探”。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从而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πr×r,即 πr2。
综上所述,“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以及“质疑再探”这三个教学步骤,将“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李屏.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43-44.
[2]肖英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1-12.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