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导学案使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8-02-24王佳
王 佳
(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导学案成为各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理论上说,通常人们是这样认识导学案的: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与条理性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体现。但在教学实践和导学案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商榷。
一、导学案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问题
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导学案当作是标志性的材料。不管什么学科,是否适合,都要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和以阅读作为基础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以阅读和体验为基本方法。那种以完成习题为主的导学案会让教师与学生在不断地设计习题和完成习题中学习语文,会严重冲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热衷于寻求每道问题的答案,这不应该是语文课堂的特色,更不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针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这样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把导学案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常常侧重问题设置与答案对应而忽略阅读与体验,显然,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误导。
二、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在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改革的特色,课堂上几乎是把教材放在了一边,着重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许多课堂以导学案上设计的环节为主线,以解决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常说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来说的;但如果相对于导学案来说,“用教材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不应是“用导学案来教”。
三、导学案与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将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记在学案上,课本上则没有学习过的痕迹。长此以往,教师辛苦的讲解,学生随手的笔记,都将随着导学案的无法长久保存而不知所踪。学习的痕迹留不下来,学到的知识无法有效积累,复习巩固就没有了抓手,又何谈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来说,导学案还有一定的隐忧:导学案一直是由教师编写,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导学案,也就相当于“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周而复始,直到高中毕业还是这种循环方式,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等,都将大打折扣,更不用说语文素养的形成了。
四、导学案与练习题的关系问题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就是将大量的习题编写在导学案上。导学案不等于练习试卷,导学案上的问题应是精选的能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学习内容的,而不应该是大量的习题的集合。
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高中语文导学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去除功利思想,正确认识和使用导学案
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案上,学案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标签。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高度关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收获,这才是改革的根本所在。
导学案,重在“导”,而且应该在“学”之前。导学案应该重点用于课前,课堂上只作为一种交流,一种参照即可。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课前学习成果——学案与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比对和纠正。从而让自己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另外,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用导学案。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品味课文。语文课堂上,摆脱导学案的束缚,教师与学生能在课文的反复品味中激活思维,感受作品内涵,学会品读与赏析,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所应当追求的状态。
2.研究语文学习规律,用学法指导替代导学案
在语文学习中,有许多规律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用学法指导代替导学案,应该是一个有效、省力也省钱的方法。例如,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在学习之前就可以从字音词语、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精彩句段、主题提炼、写作手法等规律性的角度由易到难的层次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这些不同层次的预习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可能会把握不好。那么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交流,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成果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达到学习进步的效果。
这种规律性的学法指导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简便而有实效性的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
3.强化学习痕迹,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没有了导学案的冲击,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静下心来回归最质朴、最有实效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教材的反复阅读和细心品味,收获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体现在课本或能好好保存的笔记上,最好还是留在书上。对老师强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课本上有所体现。这样,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才会有第一步的实效。在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反复揣摩的过程中,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体现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录课堂学习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个性化地理解课文,能积极主动地作一些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那就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又一个台阶。
4.强化学科素养,用文学的魅力濡染学生
语文课堂上使用学案,除了是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要求外,个别青年教师也恐怕有省事的心理。编写学案不用全由自己完成,课堂上还可以用学案来体现自己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实际上,语文学科的实效性不是完成了多少个问题,完成了多少张导学案,还有许多隐性的表现,那就是用文学的魅力去濡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受到语文的无尽的韵味。
总之,在导学案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与亟待提升的空间。高中语文导学案的使用,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基础,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切实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角度来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符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