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4祝红娟
祝红娟 黄 良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冰溪镇初级中学,江西 上饶)
问题就是矛盾,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可以给学生正反两方面的刺激,促使其集中思维,增强学习的动力。因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结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数学思维,完善数学知识框架,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课前导入阶段,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学法时并不是简单粗暴地一直提问,而是构建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重视“问题”,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保证提问与数学教学重点相契合,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基于问题导学法的数学课堂才能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知识,我选择了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首先,选择合适的问题,由于本节课和方程相关,而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因此,为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对于旧知识的深厚情感,我选择了一道经典习题作为新课的导入问题;之后,引出问题,小学时,我们就解答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当时同学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回忆,有的同学答“数量关系”,有的同学答“方程”;然后,我说:当时用的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这道题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以解决,我们来探究一下好不好?继而引出今天的探究问题:今有鸡兔同笼,有35个头,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可见,设置问题情境是问题导学法成功的开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二、课中讲授阶段,组织学生探究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那么,如何做好这一环节呢?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详细分析数学问题,找出数学知识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综合实力。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当我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我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首先,让讨论小组详细分析这道题的题干,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甲组同学讨论之后,分析题干得出这样的结论:鸡头+鸭头=35,鸡脚+鸭脚=94;之后,引导小组回归课本,组内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的概念,学会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形式;最后,回到这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即,设鸡有x只,鸭有y只,x+y=35,2x+4y=94。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拓宽学习的思路,从而成功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且知识掌握牢固。由此可见,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深入数学学习当中,不仅可以拓宽思维,提高创造力,而且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彻底掌握数学知识。
三、课堂小结阶段,开展评价反思
由于问题导学法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格外重视评价反思环节。在评价和反思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和整理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究之后,课堂进入了小结阶段,为了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我开展了评价与反思活动。首先,我总结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即,要点一: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的应用;要点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变形;要点三:会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要点四:求二元一次方程的特殊解,通过总结要点让学生熟知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之后,组织小结测试,我出了几道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习题,引导学生解答,如判断下列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1)2x-5=y;(2)2xy=3;(3)2x+y+z=7 等,通过答题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再次回顾,扫除知识障碍,提高学习的质量。由此可见,评价和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数学认知体系,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问题导学法,借助提出问题的方式,激起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