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8-02-24何兆红
何兆红
(常州市金坛区第三中学,江苏 常州)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中所涉及的各种理论内容、识记内容比较多,加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的直接关系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存在一定的偏见。在很多学生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假、大、空”的因素在其中,既不实用,也不好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努力从情境创设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及作用分析
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室这样一个固定的环境中,通过借助各种设备、手段的方式创设出一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创设情境本身的魅力。通过创设出来的这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认识政治、理解政治、用活政治”的目标。就《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而言,尽管很多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但其内容也完全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找到对应的案例。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将所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创设出更多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的情境,就能更好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音乐属于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的音乐形式能够给人们带去不同的心理感受。作为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给学生播放不同的音乐,将所学知识融入音乐节奏之中,就能让学生很好地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转换为感知知识和真理,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比如,在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给大家播放了音乐《雾里看花》,当学生听到这首歌曲后,很快就被歌曲中的音调所感动,从内心中对这种独特的音乐氛围所感动。随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成熟的消费者的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将“雾里看花”与“现实消费”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用心学习。
(二)以故事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反思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点,换句话说,《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形成都是人们在长期工作和实践后形成的。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将这些理论与现实脱离开来,相反应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创设各种趣味的故事情境,并在讲故事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将故事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刺激学生产生反思后,才能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授课文“做诚实的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选取两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来让学生意识到诚实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从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截取一个片段,创设匹诺曹撒谎后鼻子长长的情境,并让学生亲自戴上一个长鼻子,感受鼻子长长的缺点;随后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故事“二桃杀三士”,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古代人对于忠诚和诚实的重视。当故事情境创设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反思一些问题:“(1)为什么匹诺曹的鼻子会长长,长长后的感受如何?(2)不诚实会给个人、他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三位将士因为诚实而死,是不是可以说明诚实并不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学生结合课文知识思考问题,最后学生懂得: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以表演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有极强的表现自己的心理欲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创设一些表演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引导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和表演过程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升的目标。
比如,在讲授“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小品《我赢了》,内容是这样的:一名中学生到超市购买商品,被一名保安莫名其妙地怀疑是小偷,通过这位中学生一中一后的不同表现来传递出消费者的所作所为。小品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小品中的‘我’情绪有什么变化?(2)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其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的,因此难免会给学生带去一种厌倦的心理感受。针对这种现状,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必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情境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更加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