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现状与培养途径
2018-02-24李俊佐边仕英
李俊佐,边仕英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计划的意见》指出:“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的方向[1]。自此,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成为了小学教师培养改革的热点。2015年起,四川省启动卓越教师改革试点项目,并首次将小学全科教师改革列入卓越教师改革试点项目中。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教育扶贫在凉山民族地区得到了深入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得到了“一村一幼”政策的解决,小学师资不足同样是凉山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成为目前解决小学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小学全科教师的起源
小学全科教师,在国外是找不到这一明确概念的,国外将能够胜任小学不同学科间教学的方式定义为跨学科教学。小学全科教师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即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全科型教育,“培养教师跨学科的教学能力”[2]。随后,由于小学全科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中,逐渐的推广开,并确立了各个国家相应的培养模式。归根结底,西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因其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并且是自上而下的一场教育改革。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提出有着极大的差别。国外跨学科教学概念的引入,是因为其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引发教育需求而提出的这一理念,而我国提出小学全科教师有着深刻的原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平衡,以自东向西人口分布呈现逐步减少,致使西部地区往往存在地广人稀的情况,最终表现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这些地区一方面因为地广人稀,学生数量稀少;另一方面条件较艰苦,小学师资配备不足,致使小学教师往往一人被迫承担多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师一校的情况。因此,国内将小学全科教师定义为能够同时胜任多门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从国内小学全科教师产生的根源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产生不具备主动性,是由于经济、人口等多方面的现实因素所逼迫产生的,其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二、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不同于国内一般的小学全科教师。国内一般的小学全科教师,往往是因为地区经济不发达造成的。而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产生更加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民族因素,还有地理因素。首先,经济不发达,还有很多地方尚未脱贫;其次,以彝族为该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还包含藏族、纳西族、土家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复杂;再次,凉山民族地区地处西南横断山脉区域,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致使很多地方与外界联系较少。因此,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是一直普遍存在的。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是能够掌握任教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基础上,可以承担小学阶段多门不同学科课程,并且能够胜任其他学校相关工作的教师。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相对于其他小学全科教师,在民族性、跨学科性、实践性都有更高的要求。
(一)民族性
凉山民族地区有10余个少数民族[3],以美姑、昭觉等东部地区为彝族主要聚居区,以木里为藏族主要聚居区,以西昌、德昌、会理等地区为多民族杂居区。因此,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要求中,就需要根据所在地区,掌握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一方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掌握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能够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对于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跨学科性
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跨学科教学能力是培养的核心。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中,跨学科教学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这里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一般性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还包含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在凉山民族地区,一些偏远的小学,存在教师上课采用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普通话应用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具备运用不同语言进行任课的跨学科能力。
(三)实践性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应该更多地将实践活动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民族性等原因,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因地制宜的设计相关活动,要求比般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更高。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入民族元素,有助于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和民族文化的讲解。
三、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具有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认证的数量稀少
目前,凉山民族的地区承担小学跨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的专业认证仅为一般性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如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而能够认证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的老师近乎为零。同样,每年在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中,以选择小学具体学科认证为主,选择小学全科教师认证的数量稀少。在2017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中,凉山考区(包含攀枝花地区)报名参加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认证的考生仅有5人。由此可见,凉山民族地区具有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认证的教师数量稀缺,进而从一方面表明凉山民族地区具备小学全科教师基本素养的教师是十分稀缺的。
同时,从目前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上看,主要依靠本土培养。从国家层面上看,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是在2014年,而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更是从2016年才开始的,在第一批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改革中凉山民族地区生源比例很低,仅有15%左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最快的毕业生也要等2年以后。
(二)师资缺口大,毕业生就业难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整体数量缺口巨大,出现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方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有限,教师收入待遇不高,不能为教师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其次,部分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毕业学生到任教学校报到后,生活不适应,选择违约离开;再次,学生缺乏服务地方,就业地方的思想准备,毕业后寻求在外就业的机会,不愿返回凉山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的山区就业。经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50%的学生留在城市中工作,20%的学生留在县城工作,剩下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作为“漂族”,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回到乡镇工作[3]。小学教育专业在凉山民族地区就业这一块,表现得更加的严峻,愿意回到凉山民族地区工作的主要集中在西昌、会理、会东等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区域。
(三)单一学科教师转变为全科教师,专业素养不达标
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师资十分匮乏。在学校教师任教过程中,跨学科任教,一人上多个班级多门课程是十分普遍的。目前,教育扶贫在凉山民族地区的实施,部分地区语文、数学学科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整体上仍匮乏。小学全科教师在凉山民族地区仍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大多数深度贫困地区小学除了基本的语文和数学教师外,其他课程教师的缺乏。在这些学校里,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上由语文或者数学教师进行承担。由传统的小学专任学科教师承担其他学科课程转变而来的小学全科教师,是目前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主要来源。这种转变下形成的小学全科教师具有被迫性,在其非主干学科教学的专业素养上是存在问题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呈现出重语文、数学,轻其他课程的现状。
四、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途径与建议
(一)公费师范生对口培养,加强就业意识培养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改革继续跟进公费师范生培养,落实签订公费培养协议,为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对口培养全科教师。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就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学习观。选择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将成为一名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并不意味在校期间不用积极学习,反而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积极的学习。因为一名小学全科教师,需要掌握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众多课程的基本技能,不同于一般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除了对一般小学全科教师的要求外,还需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针对公费师范生所对应的地区,积极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民族语言,能够与该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正常的沟通;另一方面,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选择公费师范生,成为一名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就应该做到服务地方,就业地方,不能因为条件艰苦等客观原因违约。
(二)本土化生源选拔,订单式培养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是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一般性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也是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一般性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针对全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具有一般的通用性,相对凉山民族地区所需要的小学全科教师,民族文化和知识的培养较弱。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培养单位可以积极与凉山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根据地方政府对小学全科教师的需求,在一般性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选拔凉山民族地区生源或毕业志向凉山民族地区工作的生源,重新组班签订定向就业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为这些学生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和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根据所签订的就业地区,对学生进行对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如木里,向学生开展藏族文化知识学习等。这批学生毕业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毕业生就依据定向就业协议前往凉山民族地区就业。
每年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名额极其有限,根据去年招生数据,每一届大约20余人,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因此,通过在一般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选拔凉山本土化生源的方式,增加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数量,也能提高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合作,修订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型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为了解决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师资严重缺乏的困境,利用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的教学能力承担在师资缺乏状况下不同学科间的教学任务,保障和提高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单位要实时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沟通,以行业标准为指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要求,结合凉山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修订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以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能力为核心能力,以美术、体育、音乐等艺体类课程为拓展,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小学全科教师。“一专”是指教师能够以某一学科教学作为自己专长,能够在该专业的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多能”是指教师能够有一门专长的课程教学外,还能够承担多门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
在培养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实习实践方式,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培养,实施见习与实习结合的方式,建立周见习制度和学期见习制度,提高学生对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现状的了解与认识。周见习制度,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协作培养,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让学生进入小学进行见习观摩,一年级学生以观摩为主,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协助观摩课程教师开展教学或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相关任务,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能够了解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的实际教学并融入其中。学期见习制度,每学期培养单位停课一周,与地方学校达成合作,将学生送到地方学校进行持续一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去观摩和了解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情况,为未来到基层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多元化培养,本、专科不同层级联合培养,加强在职全科教师培训
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从培养途径上,正规培养主要依靠公费师范生培养和普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两种主要途径;从培养层级上,目前的培养主要依靠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应该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本专科不同层次联合培养,加强在职全科教师培训。一方面,将师范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也纳入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单位范围,从专科层次上培养一大批又好又快的小学教育全科毕业生,弥补目前师资的缺口。同时,专科层次培养过程中优秀的毕业生可以进行专升本教育,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做进一步的学习,为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提供更好的师资,也能够弥补本科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现有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现有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基本是由传统的单一学科小学教师转变而来,缺少具备全科素养的小学全科教师。采取在职培训的方式,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全科素养的培训,以语文、数学为基础,以跨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大力补充美术、音乐、体育等艺体类课程的专业素养。同时,再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对在职的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进行网络学习,采用跟踪测试的方式,落实网络在线学习的效果,增进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
五、结语
目前,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从分布上看,是普遍存在的;从专业素养上看,大多缺乏跨学科(特别是艺体类课程)的教学能力;从数量上看,是十分紧缺的,需要大量补充。针对凉山民族地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采用以公费师范生培养和普通小学全科教师选拔培养是主要的方式,再配合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未来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大有可期的,相信能有效解决凉山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缺口问题,为凉山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