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018-02-24罗传习
罗传习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安徽 宿松)
《辞海》给“文章”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今通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有组织的”就是指文章的结构(从这一词语的含义中,我们也能体会出结构在写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人们常说写文章要讲究谋篇布局,说的也是结构的问题。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通盘考虑,以便全面而又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讲文章结构严密,就是讲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搭配合理,排列有序,首尾完整,独立成篇。
怎样去谋篇布局,使文章首尾完整,结构严谨呢?这是一门学问,下面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结构与事物自身的关系
写文章无非是写人、写物、写事,或叙说一种道理。人,有相同的生理构造(当然,高矮胖瘦不尽相同),却又有不尽相同的生活经历;物,譬如树,有相同的组织构造,却又有不同的科目类别;事,凡事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而事不同,因果与经过也就不一样;道理,是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当然也就必有它自身的条理。由此看来,各种事物的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都有一定的条理性、规律性,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祝福》[1]以旧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祥林嫂后半生的悲惨遭遇。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如下:①序幕(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及鲁四老爷其人。②结局(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至此也连成一片了”)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祝福时悲惨地死去。③开端(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④发展(从“只有四婶”至“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写祥林嫂被逼改嫁。⑤高潮(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写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⑥尾声(最后一段)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端的前面,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倒叙手法呢?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③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二、结构与中心意思的关系
我们在写人、写物、写事时,不能不分皂白,事无巨细,一一记录,总得有个目的,有个意图。譬如写人,总不能把一个人的心肝五脏都讲到(那是医生的事),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所有生活经历都说,总是为了告诉读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中心意思明确了,然后从表达中心意思这一目的出发来选取材料,确定重点,安排结构,结构当然就会严密。
如吴晗的《说谦虚》[2]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谦受益,满招损”,接着是围绕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来论证。首先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方面来论证谦虚的好处,自满的坏处。其次,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还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方面来证明谦虚受益,自满招损。最后是说“研究学问也是如此”。文章从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写到对新事物的认识,再写到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一层又一层,层层围绕中心写。也正因为是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所以文章的条理性也就特别清楚,结构也就非常严密。
三、一个中心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写议论文是这样,写记叙文也是这样;写一件事是这样,写几件事也是这样。不这样就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混乱而庞杂。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3],写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第二个故事写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的事迹,表明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第三个故事侧重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对话,表现志愿军战士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吃苦。这里的故事虽然有三,但是话题还是一致的,是从三个方面写出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从而也突出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全文的中心意思。如果我们只是把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话题就不会一致,文章就会无中心,或者有几个中心。几个中心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中心,无中心或多中心是文章混乱庞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构重要。教师要教导学生在作文之前不要急于下笔,要有一番认真思索的功夫。要知道,架子搭不起来,文章也就立不起来,站不住。有人把中心比作文章的灵魂,把结构比作文章的骨架,把语言比作文章的血肉,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的文章有一个好的“灵魂”(即中心意思),又有一个好的骨架,血肉又丰满,那一定是健康而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