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的误区及对策

2018-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文本信息化信息

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也随之风起云涌。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新、信息广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遍及全国各地各学段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便是明证。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走向信息化教学是必然的。而信息时代,信息既是海量的,又是纷繁芜杂的,对语文教学或者说对学生掌握知识,既有有用的,也有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一、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1.大量的信息堆砌,课堂上 “狂轰滥炸”。一些老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从网上广泛收集资料,觉得这个信息 (知识)是有用的,那个信息 (知识)是少不了的,所制作的课件里充斥了大量的信息(知识)。比如,学习鲁迅的文章肯定要介绍一下鲁迅。有的教师不满足于教参上的介绍,更不满足于教材注释上几十个字的介绍,而是到网上搜索一番,下载后贴在PPT上,再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网上的介绍常常包括人物生平、创作阶段及所创作品,人物作品风格及其影响。只是粗略地介绍这些内容就要花半节课时间,这样就把语文课变成了文学史课。而学生半节课时间盯着屏幕,眼花缭乱,不知道要记的重点是什么,直至下课,估计也没有记住多少。

2.课堂的性质变了,不像是语文课。语文课堂上,有时教师收集的信息很多,有的甚至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出现信息过滥的情况,课堂往往变成了历史课、生物课、地理课、政治课、音乐知识课。如有位教师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师先由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的课文出自《三国演义》,然后介绍作者和小说,银幕上呈现作者简介和《三国演义》的介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任课教师又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 “火烧赤壁”片段的视频。学生兴趣很浓厚,边专注地看着视频片段,边小声议论。看完视频,已近半节课,于是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分析课文时,教师又呈现相关的视频,然后公布关于该情节的标准答案。分析完情节之后,接着分析人物形象——周瑜、蒋干。学生回答后,任课教师又播放电视剧中反映主要人物周瑜、蒋干活动的视频,并出示答案。最后,教师小结,整节课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结束。可以说,这堂语文课已变成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观赏课,明显偏离了文本。又如,一位教师讲授《琵琶行》,在PPT上呈现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琵琶相关知识介绍,特别是琵琶上的大弦、小弦及其声音特点的介绍,还有著名的琵琶曲子介绍。开始学习课文时,已经临近下课时间。这节课的大量时间用于介绍有关乐器知识,语文课的学科特点缺失,说它是节乐器知识讲座也不为过。

3.学生得到的是答案,而没有学到方法。在语文教学实施信息化设计后,教师要传授的信息量常常很大,而课堂时间是一定的,所以教师授课时往往拼命地灌——手忙着点击鼠标,学生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一闪而过的屏幕,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消化。即使教师设计了思考的问题,给学生用来思考的时间却很有限,甚至刚刚出示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就出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不但在日常教学中有,在评优课、赛课时也会有,看起来从头到尾不乏“热闹”。但是,因为只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学生不仅没有学到方法,甚至连记忆的时间也没有,只是忙于观看不断变换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非常有限,教学效率自然不会高。就像上文提到的两个案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播放视频片段、介绍乐器知识,唯独没有预留让学生思考学习的重点、难点的时间,没有教授让学生习得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防止大量信息的堆砌。毋庸讳言,网上的信息纷繁芜杂、鱼龙混杂,所以,对于相关信息,语文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结合,选择体现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信息;要对信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而不能为了趣味性而忘记了科学性。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且学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 “容器”,其接受能力有一定限度,所以,对于语文课堂上所传递的知识 (信息),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贪多。在语文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最有益、最必要的知识 (信息),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被接受和消化的信息。比如,学习鲁迅的文章,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只要掌握作者的大致情况即可,教师不用专门进行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只须醒目标出一些重点内容如鲁迅的原名、籍贯、有关评价和贡献,主要的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学生学过的和将学的作者作品等。如果学生对鲁迅及其创作感兴趣,甚至有研究的意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上网查阅,或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下课前,让学生复述一下鲁迅的原名、籍贯、有关评价和贡献、代表作,他们便能基本掌握有关作者的背景知识。

2.充分体现语文课的特性,语文课堂不能 “变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拓展这一环节,但是,拓展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不能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在课堂上,学生关心的是电视剧中情节的发展,而不是课文;学生的兴奋点基本上集中在多媒体投影出来的画面上,而不在阅读和研究文本上。学生对文本中关于情节布置的严密、丝丝入扣以及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文字欣赏、研究不到位,因而容易忽略反映该小说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很空,远离了语文的特性,课本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变成传授其他相关知识的课。

比如,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情节重点分析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特别是周瑜的三次 “大笑”,分析蒋干是如何中计的,周瑜和曹操、蒋干各自的性格特点,只要提供电视剧《三国演义》 “蒋干中计”这一段视频就行。讲授《琵琶行》,教师应该重点讲授白居易是如何通过比喻来表现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声音的特点,如何通过音乐表现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心情,只要在PPT里呈现琵琶的图就行。

3.授之以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进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 (知识),更要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获得知识,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渔,就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文本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比如,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蒋干是谁?中了谁的计?是什么计?设此计的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周瑜、蒋干、曹操各有什么特点?作品是如何塑造三个形象的?在播放 “蒋干中计”这一段视频后,逐个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研读文本,找到答案。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的进展和时间,适时回看有关视频。如此设计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文本得到研读,问题得到解决,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语文教学走向信息化设计已然是一种趋势。在进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避免提供信息过多过滥的误区,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讲究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文本信息化信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