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018-12-2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独生子女教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交互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持续的行为倾向,它反映了父母认知、情感、态度等内在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个性化和社会化产生持久且稳定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学习策略、自我价值感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学业成绩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了解两者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差异,探求两者之间联系,寻求结果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原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基本资料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基本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是1980年瑞典Umea大学精神科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中文版由岳冬梅[1]等人修订。该量表由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组成,两者各由66个题目构成。父亲量表包括5个因子:F1情感温暖与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括5个因子:M1情感温暖与理解;M2过分干涉和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2]量表题目记分方式:回答“非常不符合”记1分, “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 “比较符合”记4分, “非常符合”记5分。

学习成绩方面,五、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期中考试总分,作为学习成绩指标。

2.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随机选取五、六年级各三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285份问卷,实际回收260份问卷,可用问卷252份,有效率为96.9%。在数据处理上,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出,在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年级方面,人数百分比差距不大;在父母亲年龄方面,多集中于31岁到40岁之间,人数百分比为70%左右;在父母文化水平方面,多为中学水平,人数百分比为80%左右,其结果可能由调查区域差异造成。

2.男、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方面 (见表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因子F2、F3、M2、M3在性别上存在差异,F6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父母对男生较为严格。

表1 男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比较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教养方式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非独生子女差异方面 (见表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因子F1存在差异,F4存在显著差异,M1、M5存在极其显著差异,M4存在差异且非独生子女得分较高,表明独生子女更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表2 独生、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比较

4.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城乡差异方面 (见表3),F2、M3具有显著差异,F5、M4差异极其显著,M1存在差异且城镇子女得分较高。结果表明父母对农村子女较为苛刻。

表3 城镇、农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比较

5.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在父母教养与学业成绩关系方面 (见表4),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除了F1、M1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其他因子均与总成绩呈负相关,而且F2与总成绩呈显著负相关,M3、M4与总成绩存在负关系。

6.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通过相关结果分析,F1、F2、M1、M3、M4五个因子与总成绩显著相关。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将以上5个因子作为自变量,总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5)。结果发现,在5个自变量预测因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1个,表明父亲严厉惩罚对学业成绩有回归效应和负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和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性别分组变量方面,男生在教养方式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女生,且在多个因子上存在差异。总体上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 (r)

表5 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男、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性别角色标准不同。在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性别标准和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有所不同,希望男生更有担当和作为,于是父母对男生要求较高,管教更为严苛。 (2)性格差异。男生较为顽皮捣乱,女生较为安静听话,父母对于男生往往采取严厉强制的措施。 (3)成绩差异。在本次调查中,男、女生总成绩均值分别为164.22、168.29,表明女生学业成绩整体比男生优异。在身心发展上女生早于男生,对学业生活有较为成熟的表现。于是,父母常常因担心男生的成绩而给予更多的管教。 (4)社会背景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父母年龄大部分在31岁至40岁,他们所受的教育与文化熏陶比较注重权威和传统,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待教养问题往往采取单一的手段,导致往往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男生。

2.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非独生上存在差异。在是否独生分组变量方面,独生子女在积极的教养方式上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存在差异,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且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非独生子女教养方式差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榜样作用影响。在本次调查中,79.2%的非独生子女为长子和长女,父母希望他们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肩负一定的家庭责任,在要求上会多于家庭其他孩子。于是,他们将体会到父母更多的拒绝和否认。 (2)情感分散。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将全部的爱都倾注于一身,对他们富有耐心和关心。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将爱分散到多个子女身上,子女无法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因此,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较高。 (3)家庭压力差异。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承受的压力相对较轻,他们会对独生子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大,情绪易波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更容易对他们表现出严厉和惩罚。尤其作为母亲,在家庭中肩负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所处的压力环境更为紧张,从而易于表现严厉和惩罚。

3.父母教养方式在城乡上存在差异。在城乡分组变量方面,城镇子女在积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高于农村子女且存在差异,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低于农村子女且存在显著差异。

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文化程度。本调查中,城镇父母在文化水平整体上高于农村父母,说明城镇父母会有更加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对待子女上也表现得更为宽容和理解。 (2)经济水平。在此次调查中,城镇父母月收入相对高于农村父母,农村父母更多地面临金钱困扰,可能因无法时常满足孩子过高的要求而拒绝孩子。 (3)期待差异。农村父母在对比自己的经历和现状后,更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导致其在教育子女上更可能抱有较高期待,采取严苛的方法。

4.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存在相关关系且具有预测作用。总体看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消极教养方式均与总成绩呈负相关,且父亲严厉惩罚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与成绩显著正相关,表明此方式可以促进成绩的提高。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1)父母在小学高年段学生心中大多都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对子女的失败报以理解、友好温暖的态度会感染子女,促使子女建立对自己的积极期望,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 (2)父母亲情绪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子女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自己的学业情况,利于子女调节学习压力,促进学业进步。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对学业成绩有消极影响,其可能原因如下: (1)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初期,心理和生理会发生变化,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给子女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加剧子女逆反心理,影响其学习状态,对学业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 (2)家庭环境与儿童人格及社会化息息相关。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易造成儿童低自尊,降低自我价值感,抑制儿童获得成就动机,从而不利于学习成绩提高。同时,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适应性和人际关系,不益于儿童学习适应和学校适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成绩下降。

四、提高学生成绩的可行性建议

1.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认识与实践具有相互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阻碍作用。在本研究中,虽然教养方式的不同受到经济、文化程度、性别、城乡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对教养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家长应具有榜样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被子女效仿,时时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同时,家长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加强对儿童心理的了解,认识到尊重、赏识、一视同仁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儿童和谐健康成长。

2.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根据本文的结果可知,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儿童学业成绩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和言语上的沟通,了解儿童行为、心理上的变化,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对儿童采取无条件关注,需给予儿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当儿童遇到困难时,家长应安抚儿童的消极情绪,帮助儿童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引导儿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儿童的情绪控制和抗压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儿童成绩。

3.加强家校合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型,学校和家庭是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二者较强的支持性关系,会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成长中的共同责任与相互作用。在家校合作中,首先要统一目标,明确儿童每一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发展总目标,避免因态度分歧导致儿童的行为出现混乱。其次,加强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关键,双方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通讯等方式,促进教师对儿童家庭背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了解,同时增进家长对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计划、学生在校情况的认识,共同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家长应明确自身在学校教育中的责任。家长应时刻了解儿童在校的情况,关注儿童在学习上的变化,积极与教师沟通,并在一定情况下给予儿童支持,以防儿童丧失学习动力和信心,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独生子女教养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教养方程式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保障而非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