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智障儿童言语训练的个案研究
2018-02-24黄艳婷
黄艳婷
(无锡市梁溪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无锡)
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具体过程。人在思维的过程中,对现实的反映要借助于言语,人的思维是“言语思维”。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迟缓往往影响了语言的发展。中重度智障儿童中出现语言障碍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对他们进行言语训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智障儿童言语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随智力受损程度的加大其言语障碍的表现也是渐趋严重。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训练是培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对其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作者特地选取了一名具有代表性的中度智障儿童进行跟踪训练。虽然历经艰辛,但坚定信念,通过为期近两年的训练,她的言语功能缓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稳步提升。
一、基本资料
陆某,2004年生,智力残疾贰级,现就读于本校二年级。
二、分析诊断
(一)资料收集
1.家长交流:出生时缺氧,脑瘫,2岁半会独立行走。语言能力差,年龄很大了才会喊“爸爸”和“爷爷”。父母工作较忙,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一开始也教她说话的,但效果不好,不论家长多努力她就是不会讲,慢慢也就不管她了。
2.观察简述: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勉强坐在座位上坚持一小会儿。老师手拉手跟她交流时立即逃脱老师的手,并羞涩地低下头。熟悉后喜欢拉老师的手或衣服,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基本无语言。老师问话无应答。
(二)诊断结果
1.言语发展未达婴儿8个月水平。只会喊“爸爸、爷爷”,一出声就是“啊”。根据她的发音和理解能力,基本属于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她与一般婴儿8个月时的表现还有差距,还不能达到一般婴儿8个月的语言发展水平。
2.心理发展处于幼儿期。出声时喜欢用手去抓对方的手,行为比较自由,喜欢到处走,并且听不进指示。可见,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有自己行使自主权的愿望,艾里克森在人格发展中将其划分为幼儿期,也就是一般1-3岁。
(三)诊断分析
1.陆某鉴定为智力残疾贰级,智力障碍已属于严重受损。从教育的角度归为可训练范围。通过科学、规范的教育训练,她的缺陷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在训练中能改善她目前的言语功能,并初步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2.由于智力的严重缺损阻碍了言语和心理的发展,导致7岁的儿童出现3岁以内儿童的行为。言语、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一般儿童,阻碍了她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对她实施专业的言语康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3.家长能接受孩子智障的事实,但教养方式不当,没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三、设想与实施
(一)研究策略
1.采用专业的个别化训练,有效引导孩子开口说话
她的语言起点低,集体教学时教师无法兼顾她言语发展需要。加上她自身能力欠缺,集体教学中她能参与的时间和内容不会太多,而专业的个别化教学形式的言语训练能为她量身订制言语康复的计划,能为她融入集体教学提供条件。
2.配备同伴的言语引领,不断刺激孩子言语习得
在语言输入方面,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认为:“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高,也不能太接近。”教师的言语发展水平跟她悬殊很大,需要帮她找一名言语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一起参与言语训练,顺应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不断刺激她的言语习得。
3.提供丰富的语训环境,逐步提升孩子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儿童习得语言一开始理解先于表达。要孩子开口说话,也要提供丰富的康复环境,提升她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还要为她准备丰富的学习和感知内容,逐步提升她的认知能力,带动她言语的发展。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适应性训练
训练目的: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让孩子能在宽松的氛围中随意玩耍、随意学习。训练内容:(1)适应环境;(2)培养师生情感。持续时间:2周。
她对老师的关注和接触比较抵触。当她独处时反而放松。为此,教师故意“忽视”她的行为和表现,课堂上与她的同伴发生联系,给予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新的环境。经过几次反复就基本适应了新的环境,看到同伴和老师是坐在固定的座位上上课的,她也能找到位子(老师留给她的)坐下来,并保持安静。
第二阶段:发音准备训练
训练目的:依据影响孩子发音的不良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发音准备训练。为她能顺利地发音扫除障碍或提供支持。训练内容:(1)颈部放松运动;(2)口部运动。持续时间:6个月。
考虑到她由于长期无语,发音时声带比较紧张,除了喊“爸爸”和“爷爷”外,只有“啊”的声音,并且调值比较高,需要锻炼声带,老师给她选择了颈部放松运动。她吃饭时几乎不嚼,口腔机能较弱,选择了有针对性的张口运动、伸舌运动、卷舌运动、顶腮运动、咂舌运动和咀嚼运动。由于咀嚼运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就选用口香糖协助。从半分钟开始练,坚持三四次后适当延长时间,从半分钟过渡到一分钟、一分半、两分钟、两分钟以上。
第三阶段:认知能力训练
训练目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增加语言的词汇量,为她开口说话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训练内容:语言学习—词语训练(启智博士)。持续时间:一年。
适应性训练结束后就能适当地进行认知能力训练了。选择启智博士语言学习板块中的词语训练。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丰富多变的内容,人机互动的模式不断给予知识刺激,为她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每次一个单元,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从实物辨认入手,逐步过渡到图片匹配。
第四阶段:元音训练阶段
训练目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息,利用元音训练感受不同的口型带来的声音变化。训练内容:六个单韵母。持续时间:一年。
从“a”开始,用滚雪球的方式逐个学习,注意每个元音发音时的唇形和舌位的感受,依次感受唇形由展到收,舌位由上到下,发音部位由后到前的变化过程。配合图片,由她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用角色模拟的方式教学。通过趣味的游戏促使她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第五阶段:师生配合训练
训练目的:协助她从无意训练向有意训练过渡,享受语言带来的愉悦。训练内容:(1)对视训练;(2)应答训练。持续时间:一学期。
第二、三、四阶段的语训内容可让学生从自主练习开始。当她不再有意躲避老师时就可以渗透对视训练了。慢慢地延长对视的时间,增加对视的次数。对视时一定要用温柔的目光,可伴以亲切的微笑,让她感到轻松、惬意。在孩子与教师形成对视习惯后应答训练要及时跟进。让她在应答中了解课堂训练的基本要求和与人交往的一般规则。
四、结果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能清楚地发出a、o、u和i四个元音。其中a、o和u三个元音发得最清晰。发音时口型和舌位正确,质量很好,与我们一般人的发音相同。单发i时音还不准,但借助词语“阿姨”发“i”时口型和舌位基本正确。
2.懂得与人简单交往的规则。能用游戏的方式和老师进行沟通,会根据老师的要求找到相应的物体,并递给老师,体验到了其中的快乐。
3.认知能力稳步提升。从一开始分不清自身的眼睛、鼻子、手、脚等,发展到能初步指认图片上的五官。跨过了实物匹配的阶段,进入了图片匹配阶段。对外部事物也发生了兴趣,上课时注意力能集中10分钟以上,时间明显延长。
(二)研究建议
1.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言语训练的首要条件
尊重孩子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教师只有从内心真正把她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人,给予充分的理解,产生共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首先,尊重孩子的人格。用我们的尊重唤醒她的自我意识,鼓励她开口“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其次,尊重孩子的表现。整个训练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不一定尽如人意。即使老师预设得非常仔细,但孩子的表现还是会出乎意料。我们应给予起码的尊重,消除他们的负疚感,重燃信心,鼓足勇气,再尝试一次,向胜利迈出坚定的一步。
2.时刻关注,练就敏锐的观察力是言语训练的必要保证
智障儿童的反应是迟钝的。中度智障儿童的反应更缓慢。教师所期待的行为他们不一定会及时出现,何时出现也无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练就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表现,捕捉到他们的细微变化。首先,关注孩子的反应。不论这个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应该积极关注,并善于挖掘他们反应背后真实的感受。便于从中找到她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了解她的需要,投其所好。其次,关注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在个训过程中出现了反应,我们就可把它视作训练的成果,作出必要的反馈,以强化她的正确行为和期待行为,或消退她的不良行为和偏离行为。
3.适时引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是言语训练的有效保障
首先,要分析言语障碍成因,找出改善要领。通过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发音器官的疾病,她的言语障碍由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她的咀嚼功能有障碍。我们就从咀嚼功能及口腔机能转变入手,为言语发展提供前期准备。其次,要针对缺陷补偿,制订合理语训方案。采用一对二的训练方式,由同伴带动她言语的发展。从改善口腔功能入手,为开口说话做好铺垫。最后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促就言语生成。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口眼协调、动口与动手并用、言语训练与感统训练相结合,多感官地促进她言语的生成。
五、结论与讨论
1.早期干预是智障儿童言语康复的重要手段。智力受损程度越重,他的言语水平越低。言语水平越低就越限制了他思维的发展,智力发展更为缓慢。智力与言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牵制。为了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此类儿童言语的早期干预。让中度智障儿童在最早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言语训练。
2.智障儿童语言的习得是以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对任何年龄阶段的智障儿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需要找到他们的起始位置。教师对照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相应的点,帮助智障儿童重返起点,再慢慢开始训练。
3.智障儿童的言语训练要避免单一、纯粹的训练,需要遵循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