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搭建,提升效果
——谈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8-02-24刘永
刘 永
(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江苏 泗阳)
所谓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层分段的教学体系将知识或任务逐步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其理解知识,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促进学生向上、向前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最为有效,因为高中数学具有一定难度,单凭学生一己之力难以掌握相关知识。基于此,下面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如何应用在高中数学中展开探讨,以期通过科学的搭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学内容,搭建合适“脚手架”
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灵活性极强等特征,其内容部分已经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数知识无法运用形象或者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以及模型进行描述与建构,所以数学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乏味的。而数学这些特点则要求我们教师需要结合所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所在情境等,灵活选择与搭建各式各样的“脚手架”。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抽象性,教师应当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常识,通过形象化的工具与语言搭建直观易懂的“脚手架”;对于其逻辑性,则要求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架构体系,示范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与严密性;而针对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教师就需要搭建知识与知识间的桥梁,以此启迪学生主动探索各个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变式问题的解决中,借助计算机画出相关函数的图像,并借助这一图像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函数特征,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函数图象与性质为接下来的组合性质学习带来优良支架。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习思维
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而数学知识则是最后探究这一过程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系统的教学知识,而且更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思索与探究过程中培养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根据支架式教学理念,在问题设置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所设置的问题应当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但是同时又需要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可以多角度解决相关问题。此外,所有问题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以此构建教学脚手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一节时,教师最好能够借助定义法与图像法创设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以此拓展学习思维。
三、强调合作探究,搭建开放活力的平台
教师想要科学合理地搭建教学平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强调支架式教学模式与合作探究之间的有效结合。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相互依赖以及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细化相关知识,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以此为学生搭建开放且具有活力的教学舞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考评,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分组。通过具体明确的小组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并在小组合作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从而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变。最后,教师需要确保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平衡性,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等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发展。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现今教育教学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像高中数学这样具有较强逻辑性与严密性的学科而言,更加需要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辅助,通过它的运用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合作探究等形式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帮助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