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中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

2018-02-24蔡晓霞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乘方图形数学知识

蔡晓霞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江苏 苏州)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信息传播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所谓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文字、图像、声音、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贮、传播与使用的能动技术”。而教育信息化则结合了这两者的特征,教育者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反作用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初中数学的应用要用信息技术深化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社会创造了许多价值。而在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教师可以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用它来揭开数学应用的奥秘。近期开展的“一师一优课”活动,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利用信息技术备好课,并录制自己的课堂,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数学的应用更深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实验模拟、习题模拟、影视播放等方式应用,这些应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深化应用有很大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够将一些文字、声音、图像等转化为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对学生多种感觉进行刺激和调动。将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后,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学生通过画面、音乐、解说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更加深化,更加灵活。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时《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时,开始我选择播放微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感知“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将数学的应用前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都带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进入了课堂,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就会主动去思考“积的乘方”的其他更深化的应用,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数学课就会很成功。

三、初中数学的创新需要融合信息技术

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以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同样,数学的创新也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全等图形》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会判别全等图形。

3.能把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全等图形。

4.会用图形的三种运动画全等图形。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能用三种方法画一个图形的全等图形。

3.能把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全等图形。

4.体会图形的三种运动可以得到全等图形。

画板动态呈现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在第5个环节课外拓展将数学进一步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资源,能为数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能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学习视野。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第一阶段是情境引入,由教师投影一些由全等图形拼成的图案,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幻的图片王国之中,由此提出需要研究的内容。第二阶段是实践体验阶段,通过学生玩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的实践,勾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隐形数学知识的记忆,从而进入到接下来数学的学习中,逐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第三阶段是典型例题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多媒体投影的方式,由教师提问引导,解答一道道例题,深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第四阶段是拓展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拓展运用新知,完成两道没有唯一答案的题目,学生通过自己上台,运用信息技术展现自己的想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数学知识不断创新。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的氛围也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意也让教师感到意外。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技术,可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也为数学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数学的创新需要融合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应当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缓。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深化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数学。走在一线的数学教师们,我们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学习,学习新的信息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信息化的数学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

猜你喜欢

乘方图形数学知识
幂的乘方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深入认识二次根式
认识乘方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