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正面教育之阳光心态
2018-02-24杨如树黄喜滨
杨如树 黄喜滨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教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在开展班会课前,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沟通后一致认为对于高二文科班学生而言,缓解分科后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但心理问题范围很广,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成为整个班会课的核心所在。为此,在课前给学生做了心理健康自测评定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只有一半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数为绿灯,而心理测评得分较低的学生主要是主观心态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所以本节班会主题设立为“正面教育之阳光心态”。班会通过了解情况—问卷测试—问题诊断—问题分析—化解问题—建立问题化解的长效机制—后续跟踪等环节让阳光洒进校园。
环节一:发现问题——问卷调查,确立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份心理问卷调查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当前引起中学生文理分科后忧郁心理的诱因主要是没有目的性的随大流、缺乏自信、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以及缺乏社会关注等因素所致,并试图寻找化解问题的具体办法。
实施过程:班主任通过“你对未来乐观吗?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感到安全吗?你有幸福感吗?你经常感到精神紧张吗?你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吗?你会毫无理由地感到害怕吗?你对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确认才放心吗?你的记忆力怎么样?与你关系密切的伙伴、朋友多吗?你如何评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担当的角色?”12个问题对学生做了心理健康自测评定问卷调查,而心理测评得分较低的学生主要是主观心态方面的问题,而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
环节二:理论基础——心态改变人生的轨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品《秀才与棺材》以及心态影响生理和行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实施过程:通过案例《世纪展望——21世纪我最想要的》有奖征文大赛,让学生明白一种积极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通过学生小品《秀才与棺材》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人生!通过《死囚试验》让学生明白:心态影响生理。通过《九人过桥》让学生明白:心态影响行为能力。借助上述分析让学生坚信心态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
环节三:剖析和化解问题——让阳光撒进校园
设计意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及“心理、心态”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中生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其具备阳光心态对于高考成绩的良好发挥有重要作用,培养阳光向上的现代中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此环节重在探索如何在校园各个角落“种太阳”,让阳光撒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实施过程:通过《班级忧郁的角落》《不愉快的一天》《阳光男孩的快乐秘笈》等环节来展示部分学生的忧郁之情,再请班级的阳光天使让阳光撒进校园。最后在《种太阳》这个环节建立阳光导师制,让他们能够在班级各个角落种下更多的太阳。此外,我们还为心理测评亮红灯的学生配备了科任老师作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每个导师给学员的见面礼就是一封信,学生在念完这些信时,都是有所触动的,有些甚至感动地落泪了。
环节四:回归现状——树哥的阳光密钥
班主任总结和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并以《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开篇,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太极理念,然后阐述了孔子“无可,无不可”的中心思想、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老子和孔子都在解释易经的道理,所有学问都可以用《易经》这句“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概括,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有人赞成你也就有人反对你,有人说你好一定有人讲你坏,有人帮助你也有人会给你使坏,所以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记住摆在你面前的总是有两条路,千万不要想不开,为什么呢?因为《易经》有这句话叫“继之者善也”,也就是说所有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把他往好的方向发展。最后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我是一切的根源》,借此把班会课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