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于形 德育心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8-02-24向策
向 策
(成都市树德中学,四川 成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职责,也就是说,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学生道德意识和人格养成的圣殿。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有难度。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怎样渗透德育呢?
一、通过数学名人典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这一科目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无数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和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努力实践,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数学名人典故,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奋力拼搏教育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1.1.3“导数的几何意义”的课堂教学中讲到,在点P附近,曲线f(x)可以用在点P处的切线近似代替。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以直代曲”的思想。我立即引向以前的算法,刘徽的割圆术用的就是“以直代曲”“逼近”的思想来计算圆周率。同时介绍了割圆术,割圆术是我国数学家刘徽发现的,刘徽发现当圆内接正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面积可无限逼近圆面积。刘徽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有着极大的成就。刘徽利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后来刘徽又继续深入计算,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圆周率为3.1415,而且刘徽还著作了《九章算术》。但是所有的这些成就,刘徽都是在非常简陋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纵观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呢?
二、利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从章头图和章引言中选择课堂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使命感的教育。
案例1.由必修一第一章章头图(“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图片),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一分钟录像)“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过程的新闻素材。此时教师旁白:“‘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载入国际航天发展史,这是祖国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这个为素材而进行的旁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2.必修二第一章章头图(经典的建筑物图片)的素材挖掘。教师创设情境:展示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效果图。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结构设计做一简介。这样引起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把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数学科目的抽象性比较高,极易出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数学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之时,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改进以上现状的过程就是德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过程。
高二上半学期考试后我发现一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采取了多种方法效果均不是太理想。当讲到必修三3.1“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我介绍了蒲丰投针实验。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2÷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我当时问了他们其中一位如果投掷的次数较少,π的近似值精确吗?同时又对全班同学说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要我们百折不挠、踏实认真就一定能达到目标。我国堆垒数学大师华罗庚说过:“攻城不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学习的激情又被重新点燃了起来。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成绩确实有了提高。
总而言之,教于形,德育心。只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通过把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会“随风潜于夜,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无穷的力量,从而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