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初探
2018-02-24央宗
◆央宗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生教育的开端,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对人的终生发展和成长成才至关重要。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部分提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与研发以提升学习者的民族精气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幼儿所处社会环境中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提取出来,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我园结合师幼的具体情况,立足本园实际,尝试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探索,旨在将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内容,对幼儿进行秉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实现在幼儿的心灵中埋藏中华民族精神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感受和表现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一、结合生活经验,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立足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客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和发展相贯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原则,对藏民族文化中“衣、食、住、行”、传统礼仪、民间游戏、歌谣、手工技能等,进行分析整合,选择其中适宜幼儿教育的内容,来进行教育教学。
(一)坚持趣味性和生活性相联系
“兴趣”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最佳发动力,所以,我园结合幼儿所处社区环境,挖掘课程资源。如:让幼儿了解藏民族服饰中的“围裙”时,(口语叫“邦典”),设计艺术领域教育活动“阿妈的邦典”,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观察“邦典”的制作过程,了解“邦典”的来源以及对颜色搭配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直接体验颜色的搭配,以此,使幼儿了解“邦典”是藏民族特有的服饰。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又如:糌粑是藏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糌粑,就此,设计艺术领域教学活动“糌粑团”,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品尝、操作,了解“糌粑团”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营养价值,以此感受藏民族饮食的独特性。
(二)坚持渗透性和整合性相结合
《指南》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我园注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统筹考虑幼儿全面发展性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如:在开展以藏民族饮食中的“酥油”为主题内容时,结合五大领域有机地进行整合,设计了语言领域:“酥油的故事”、儿歌“酥油”,艺术领域:音乐“酥油飘香”、律动“打酥油”、美术涂色“漂亮的酥油茶”、美术添画“酥油花”,科学领域:“酥油从哪里来”、“酥油的用途”、“酥油的变化”、数学排序“酥油的来源过程”、数学概念“对号入座”,健康领域:“酥油的营养价值”、体育游戏“大家来做酥油茶”,社会领域:“喝酥油茶的礼节”,亲子活动:“制作酥油食品”等等一系列不同内容和不同教学形式的活动,体现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和整合,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综合性的锻炼与全方位的发展。
二、结合教学活动,创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环境
(一)环境的创设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时,注重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如:在幼儿园走廊环境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布置各种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走廊文化宣传栏,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欣赏来感受和体验藏民族文化。又如:结合饮食文化中的“酥油”教学活动,设计主题环境“我的家乡”,将本土特色的饮食图片整合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并扩展经验和视野,在内容的选择中要突出主题,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童趣性和本土化特色。
(二)坚持体现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指南》中提出:“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老师会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与环境能够充分互动。如:在开展民族特色教育活动“牦牛”的活动时,将幼儿用橡皮泥捏出的牦牛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并美化环境,吸引幼儿的眼球,在欣赏的同时,与同伴相互交流讨论自己与别人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体验与同伴交往交流的乐趣。又如:在教学活动“漂亮的邦典”中,用幼儿搭配颜色画出的美术作品“邦典”来布置主题墙面“我的小邦典”,通过用自己的作品来布置班级环境,使幼儿树立自尊和自信,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乐于参加艺术活动,并敢于大胆表达表现,让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
三、结合主题活动,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游戏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因此,在幼儿学习民族文化时,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情景的条件,鼓励幼儿在领悟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参与,表现,表达”为目的,来创设游戏环境。如:教师利用各种材料,创设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及层次性的区域游戏环境。我们在区域游戏中结合主题“我的家乡”设置了特色区域“小格桑的家”,通过创设与幼儿生活相适应的区域,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角色游戏中体验与同伴玩耍的乐趣。又如:结合主题“藏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设置“表演区”“美工区”“商店”等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创造性游戏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四、结合区域环境创设,加强家园共育与合作性
《纲要》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家长提供的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到环境创设中。如:在教学活动“藏戏面具——扎西雪巴”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从事藏戏演员的家长,在活动延伸的部分,请家长授课并进行表演,让幼儿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藏戏面具的特点以及用途,并能主动参与到表演藏戏的活动中。又如:在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发动家长搜集藏民族特色的建筑、饮食、服饰等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
五、结合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系列活动
《指南》中提出:“幼儿园要创造条件,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依据幼儿的发展和活动水平以及幼儿对民族文化活动的兴趣,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加以运用、有机整合,不仅加深幼儿的印象,同时使幼儿在具体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影响。”为了切实贯彻《指南》中的要求,我园充分利用了所处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如:带领幼儿参观“西藏博物馆”“民族服装店”等,观看和欣赏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组织幼儿走近自然,到乡村农田里观察“青稞地”“糌粑坊”等地,在观察、体验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通过实地观察了解,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在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施中,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了本土文化中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应生活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使《西藏自治区城镇学前“双语”幼儿园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中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目前,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探索中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