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研究
2018-02-24吴天凤
吴天凤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广东 广州)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倡导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阅读现状息息相关。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课堂阅读。目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采用的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目的也主要以应对高考为主,阅读目的单一,文章的意义关联性不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呈现为散点式阅读。另一方面,日常阅读。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形式主要包括微信、微博等,这就导致其阅读呈现碎片化特点。最后一方面,校园和社会阅读存在较为严重的拼接性。这些阅读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倡导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而文化基础反映到语文课程中则表现为人文底蕴,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稳定的积淀,散点式、碎片化等阅读形式则是对这种积淀的破坏。基于此,增加整本书的阅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重视文化场域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格局更为开放、多元,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传授其语文知识和方法,更要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通过让学生熟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提升其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单篇课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单篇课文受篇幅所限,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往往只是文化的一面,或者只是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如果仅以单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与单篇课文相比,更像一幅宏伟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学生可以看到其描述的那时那刻的生活图景,还能看到其发展变化的“线索”。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重视文化场域建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丰富的文化信息,还能加深他们获得的文化印象,提升其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可就他们阅读的书籍进行文化场域建设。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也被拍成了电影,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教育意义,可作为高中生阅读的推荐书目。该书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和阿富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引导他们了解阿富汗和美国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包容心理。
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场域意识,使他们积极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增强其文化内涵,提高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完善认识过程
整本书与单篇课文相比,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完整的信息链条、关联度较高的信息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去发现其不变的本质,体验知识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连线,通过运用联系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到二者的统一,在分离中看到其存在的渗透和交叉,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哲学观点,即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其自身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培养其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整本书阅读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学生阅读整本书时,想要梳理人物或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需要运用线性思维;第二点是学生想要了解书中的人物关系,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第三点是学生想要探究书中内容对立统一的关系,则需要具备辩证思维。由以上三点可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口头说说,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发展,通过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来实现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通过为学生创造文化场域、完善认识过程,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核心素养借助整本书阅读得到更好的落实。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应引导他们养成重读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读透、读厚,使他们获得好书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