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思维,迁移三种题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2018-02-24

新课程(下) 2018年8期

陈 曲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广东 广州)

在2017年高考试题中,命题者在实用类文本部分创新性地选择了“非连续性文本”。针对这一变化,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又该以何种策略去应对呢?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及特点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PISA的测试,相对于传统的以文字或符号承载信息的“连续性文本”,其“承载信息的媒体不从左到右直线型连续呈现,而多维分布性呈现”,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非连续性文本”常运用文字、符号、图像甚至音响等多种媒体,图、文、声并茂,易激发人的阅读兴趣,多以表格、图像来综合信息,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各类调查、新闻报道、报告总结、使用说明等文本中均可看到它的身影。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

在2017年全国Ⅰ卷中,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综合了新闻片段、柱状图表、发展报告和学术论文四种文体,将片段的信息集中在“央视记录频道”之上,从而取得信息丰富、角度多样的表达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央视记录频道的相关信息,十分符合现代社会高效的要求,同时也与学生“碎片化阅读”的日常习惯相吻合。

因此,虽然文本形式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相吻合,与课标要求的“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相贴合。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规定“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均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应的,“非连续性文本”走入高考视野,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考点和能力层级

针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2017年考试大纲中如此阐述:“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将其与2016年乃至之前的考试大纲进行比对,不难发现,其最大的不同仅仅在于突出强调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和考查的能力层级并没有本质区别,都集中在“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上。

仔细分析2017年高考试题,全国Ⅰ卷三道小题的题干关键词分别是:“内容的梳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概括说明”。这些词语均表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依然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进一步分析试题选项,第7题将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图表,虽然表现方式变了,但考查的实质依然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第8题各选项针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与以往的实用类文本并无不同,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第9题则是在比较中归纳整合文本的信息内容。

因此,“非连续性文本”貌似是新兴事物,但其考点与能力层级与以往的实用类文本并无差异,不必为高考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而担忧。

三、突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应立足于阅读思维的培养,实现三种题型的迁移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形式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不同,但由于其内合学科特点,外联现实生活,同时,考点与能力层级与往年相比亦无本质区别,所以备考“非连续性文本”与备考传统的“连续性文本”一致,都应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转化为两种意识的强化,三种题型的迁移。

1.培养整体意识和审题意识,形成阅读思维,强化整体意识,将零散材料整合为有机整体

整体意识,是准确理解文本的前提。只有清楚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才能在答题中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命题者精心安排材料,使“非连续性文本”的多则材料紧扣一个中心,材料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准确理解文本应挖掘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理解“非连续性文本”。

以2017年全国Ⅰ卷为例,材料一集中于央视记录频道的基本情况,材料二则用图表呈现了央视记录频道的收视人群分布情况,材料三主要说明央视记录频道运营模式,材料四则说明了国外优秀记录频道的情况。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央视记录频道现状及可借鉴的发展方向”这一中心极为突出。

再以2017年全国Ⅱ卷为例,材料一由垃圾污染入手引出“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现状,材料二则分析垃圾分类推进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垃圾分类”这一关键词贯穿始终,使多则材料有机联系,成为整体。

“非连续性文本”形式是“非连续”的,但其内在是紧密联系的。唯有强化整体阅读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准确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精准答题。

2.强化审题意识,使答题表述更具针对性

审题意识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才能在答题中有的放矢,精准得分。

(1)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答题的角度和方向。2017年全国Ⅱ卷第9题题干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有效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法”是组织答案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文本中既有“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这一直接表述,也有垃圾分类推进难的原因分析。唯有审题准确,转换表述角度,才能准确答题。

(2)强化得分点意识,按分值分条作答。第9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系数不高。按照命题的赋分惯例,4分通常对应4个得分点。如2017年全国Ⅰ卷,答案要点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用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答案分为四个部分,每点一分。强化得分点意识,有助于学生答题时分条作答,注意答案区分度,避免遗漏要点导致无谓失分。

四、三种题型迁移,训练答题技巧

1.将图文转换与“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准确解读“非连续性文本”,必须提高读图能力。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柱状图、曲线图、饼状表、行列表是常见的内容。因此,掌握几类表格的特点,紧扣表格的比较对象和数据变化得出结论和观点,是准确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技巧。

2.将压缩语段与“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学生整体理解文本的意识,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但考查测试中,学生在整体理解和概括整合方面表现欠佳。因此,提炼关键词、合并同类项这一类压缩语段常用技巧有助于学生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非连续性文本”。

3.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结合

考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论述类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考点设置和能力层级上均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4)分析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因此,在备考中,应将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如:(1)指导学生划分答题区间,注意原文与引文的对应关系;(2)留意选项的转述方式,关注表述角度的一致性;(3)明确选项的常见陷阱等,迁移至“非连续性文本”答题中。这类技巧的迁移将有助于“非连续性文本”得分率的提高。

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目的在于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改变了文本形式,但只要抓住阅读能力这一核心,指导学生强化两种意识,迁移三种题型,就足以应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