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究
2018-02-24张利河
张利河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福建 泉州)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综合实践为学生提供更感性、更实在、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
我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整合社会资源,建成南埕社会实践基地和国宝拓展训练基地。两个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开设陶瓷雕塑、竹木加工、拓展训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几年来,为各校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基本保证。但是,从实践过程与效果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极其有限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两个基地软硬件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更高要求。由于没有资金持续投入,缺乏师资力量,导致活动开展的质量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其余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极其有限,很多社会资源有待开发。
2.开展活动的效果并不乐观
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展的次数、时间、质量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年级为主,组织单位过大导致活动效果不乐观。活动后,评价形式仅限于开一场报告会或者写一点活动体会。这种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使得活动轰轰烈烈开始,简简单单结束。
3.对于活动的意义宣传不够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决定他们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学校要对学生社会实践转变观念,对活动意义加大宣传,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家庭、学校与社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4.活动开展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明确定位,导致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忽略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目前大学录取依然看高考成绩,对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情况虽有要求,但更多也是纸上做文章,填填表格就当学分。另外,社会团体也没能形成合力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来。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探究
纵观当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种不足,有关部门、学校及家庭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薄弱;社会、企业团体支持不够。因此,期待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努力为中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1.课程开发须教育部门牵头,全社会参与
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各项教育目标。教育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各级教育部门要有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学校提供更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
2.活动的开展须学校加强协调管理与投入
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和老师。学校要成立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要综合考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3.师生的社会实践都要有良好的评价体制
要建立健全学生的评价机制,也要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课程实施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来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4.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待有法律层面的支持
法律层面支持,不仅为中学生实践提供制度方面的帮助,也为活动开展提供导向,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加顺畅和方便,使社会实践深入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迎来新的挑战。社会实践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它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压力得到释放,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