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公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018-02-23陶永强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公益互联网

陶永强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创新和进步。互联网与公益事业的有机结合,使得“互联网+公益”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影响着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互联网+公益”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总结了“互联网+公益”表现出的操作便捷性、平台大众性、广泛覆盖性和高效传播性等特点,通过论述其在提高公民参与、降低公益成本、丰富公益形式、提高公益效率、倡导公益参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阐明了“互联网+公益”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本文也提出“互联网+公益”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表现出专业化程度不高、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政府监管、公益平台运作、公民参与三个角度为“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经济发展;带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4-0220-02

1 引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倡导并推进“互联网+”。互联网已经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入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的热情高涨,而互联网则已然成为大部分公众、企业及公益机构传播和获取公益信息并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一大批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公益模式不断涌现,例如网络募捐、草根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公益行业的运营模式,提高了公益事业的公众参与度。互联网与公益的有机结合,催生了“互联网+公益”这种新型公益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带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面对,找准对策。

2 “互联网+公益”发展概况

“互联网+”通常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让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交换等方面的优势,以实现传统行业的高效化处理。“互联网+公益”并不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公益,而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公益的开展模式方法进行深度改造的过程。2017年中国公众的公益观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公益”效应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人们的公益活动也逐渐由募捐箱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公益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益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也愈发凸显出它的卓越贡献。当前,我国“互联网+公益”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操作便捷。“互联网+公益”作为随手公益、指尖公益,不受限于数额大小和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公众就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方便地实施操作[1]。第二,平台大众化。“互联网+公益”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发起者,参与公益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公益信息,更多的是作为公益信息的传播者而存在,突破了以往政府作为主要发起者的局限。第三,覆盖广泛。“互联网+公益”使得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的网络小额捐款随之剧增,随手公益成为可能。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由此可见“互联网+公益”具有非常广泛的覆盖性[2]。第四,传播高效。“互联网+公益”的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互联网能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微博、微信、QQ等新型通信工具提高了传播速度,从而为公益活动的组织提供了较低成本、广覆盖的筹款渠道、沟通渠道和传播渠道。例如像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公益项目,通过其技术、商业模式和平台影响力,加上适当的公益模式创新,短时间内就能够影响到上亿人参与,传播速度惊人[3]。

3 “互联网+公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1 有利于发挥平台作用,提高全民参与度

“互联网+公益”使得“全民参与公益”成为现实,社会公众在坚持践行公益的道路上也受到了更大的鼓舞。互联网公益平台为大众在日常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机会,让公益进入了“全民公益”的新时代,这有利于调动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大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同时,互联网公益平台可以更好地使公益活动的“供给”和“需求”双方有机结合起来。公益组织、投身公益的企业、公益项目、志愿者、被捐助者、网民与大众相互之间可以形成良好互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活动的主角,对参与公益活动的各方都形成了良好的激励。例如,我国的贫困地区通常处于交通运输和信息沟通非常落后的山区,借助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公益平台越来越多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得以被组织并实施,不仅为更多公众提供了参与公益的机会,也大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有利于丰富公益形式,降低公益成本

“互联网+公益”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借助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使互联网与公益理念深度融合,创新公益模式。近年来,我国公益事业借助互联网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开始向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式发展——内容涵盖扶贫、助学、疾病救助、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等各领域,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捐赠门槛低,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意数额货币的捐赠,操作便捷,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机会成本。同时,互联网也极大地降低了公益信息披露和监督成本,公众只需通过网络就能查询公益慈善款物的使用、捐赠对象境况等信息,增强了捐赠方和受赠方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3 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公益活动效率

传统的公益活动往往受制于现场环境和地理位置,真正参与的人数和募集善款的数量都会受到极大地限制。同时,由于需要考虑材料收集、社会宣讲、场地准备、人員招揽、时间协调等多个方面的大量工作,公众参与公益活动时往往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进而导致公益活动开展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互联网+公益”的这种方式借助平台作用,创新公益形式,突破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效率。

3.4 有利于营造参与公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偏见:从事公益是有钱人的事,公益都与钱相联系,有钱就可以做公益,没钱无法做公益。“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显著改善了这种情况。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捐赠意愿参与公益,所有人都可以做公益,捐出一元、二元也是献爱心。在一定的时期内,即使无法捐赠,也可以通过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贡献你的时间、精力、体力和知识。这有利于防止“隐形攀比”、“死要面子活受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营造全民参与公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4 “互联网+公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不够健全

“互联网+公益事业”的高效便利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由于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几乎没有门槛,在社交媒体上,不具有公募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公布受捐账号、直接接受捐款的现象普遍存在。互联网公益平台目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难以对相关信息逐一把关,一旦虚假信息进入,就有可能引发诈捐情形;二是传播迅猛,诈捐信息发布后善款往往难以追讨。另一方面,互联网传播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对信息真假的确认也存在极大的难度。互联网公益捐款是否用于所承诺的用途,以及在实现救助目标后多出的善款如何处置等,均缺少必要监管。

4.2 网络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

“互联网+公益”时代,网络公益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速,但这些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却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体现在其内部决策机构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平台和组织管理。但目前我国公益组织对互联网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布信息及筹集资金,而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资金物资的使用效率和用途、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问题,却关注较少。特别是许多互联网公益组织的成员都是业余参与公益,受限于时间精力有限,推动组织专业化的动力不足,导致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4.3 公益参与者缺乏长期关注项目进展的意识

虽然“互联网+公益”为人人参与公益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使得参与公益的捐赠人剧增,网络筹款变得更加容易。但这种便利也导致公众由于参与成本较低,对项目缺乏重视。例如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公益游戏和网络宣传活动就可以捐出款项,公益捐款变得简单快捷,但因捐赠是出于好奇心或者随意心态而完成捐款,因此极少在捐赠之后对项目进行持续关注。

5 促进“互联网+公益”发展的相关建议

5.1 主管部门要完善立法,加强政府监管

随着《慈善法》的实施,主管部门需尽快出台与之配套的法规及相关细则加以约束。对个人网上求助的信息发布渠道和相关材料应该有相应的核实规定;对募集资金使用用途的行为如何处罚也应做出相应规定;对于违规或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发布信息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通过完善相关立法,为开放性的网络公益平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同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互联网+公益”的参与主体资质验证、慈善项目的运作以及个人网络求助行为等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确保“互联网+公益”的信息公开透明。

5.2 网络公益平台应严格自律,及时提示风险

在互联网公益发展中,网络公益平台应严格自律,必须准确有效地识别和提示风险,有效防范互联网公益风险。首先,网络公益组织应加强自身管理的专业化,建立专业的决策机构,构建专业的项目运营体系。其次,通过互联网信息优势,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免费对各类网络公益组织开放,使其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提升信息化水平。例如,建立智慧公益大数据平台,将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公益服务领域的相关信息搜集起来,搭建相应的数据库。最后,要妥善注意处理好个人求助与公益募捐的关系。

5.3 社会公众需提升公益意识,保持公益理性

公众对公益项目的持续关注不仅可以形成对网络公益组织的社会监督,同时也能提升广大网民的公益意识。公益组织应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沟通制度,除定期在网络平台公布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外,对于参与项目的捐赠人可采用微信推送、短信沟通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捐赠人,以此增加捐赠人关注度。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联合广大公益平台,推出更多优质的公益项目,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培养公众的公益意识,提高其对公益项目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徐家良.互联网公益: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新平台[J].理论探索,2018(02):18-23+38.

[2]郭凱天.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EB/OL].

[3]段晓竣.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J].科技传播,2018,10(16):132-133.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公益互联网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