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扶脾法推拿治疗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
2018-02-23米继强等
米继强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57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扶脾法推拿治疗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12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精灵口服液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总显愈率均低于治疗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扶脾法推拿治疗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小儿推拿治疗法;治疗;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
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属小儿抽动症范畴,其发病年龄主要在5~12岁,病程较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短,一般≤1年。抽动类型分为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两种,运动性抽动主要以眨眼、挤眉、噘嘴、做怪相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走路旋转,打自己;发声性抽动以清嗓子、咳嗽等为主要特征。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神经阻滞剂,故不易被家长所接受,且停药后的复发率也比较高。中医对此病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案具有不同的见解。原晓风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以清心疏肝,理脾益肾为主要原则。胡天成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于肝脾,治疗原则为解脾困、调肝木。我院儿科在各位医家的治疗经验上创疏肝理脾为法,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本病取得了不凡的疗效,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120例,运用疏肝扶脾法推拿治疗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120例,男86例,女34例,年龄5~12岁,结合患儿的症状、体征及病史,经门诊明确诊断为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肝郁脾虚型)。所有的患儿均未口服西药治疗,临床上可见不同程度的发声抽动及运动性抽动,病程多在1~6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抽动类型及抽动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美国儿童精神病研究院的YGTSS量表及评分的减分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量表主要分3部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整体损害程度评分,由专人记录评估。疗效观察指标主要根据治疗前后疗效指数,判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严重程度得到明显改善,95%>例数占比≥70%;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未见减少,但严重程度得到部分缓解,70%>例数占比≥30%;④无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未见较少,严重程度无改善或加重,例数占比<30%。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①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上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这里提到的抽动是指一种动作或发声,具有突然的、反复性的、快速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特征。②抽动1d发作多次,通常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或间断发作>1年,期间歇期连续不≥3个月。③上述症状会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的不安情绪,对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④发病年龄<18岁。⑤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全身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病毒性脑炎后)引起。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实用中医儿科学》第2版及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拟定:①运动性抽动:突然出现的不自主的快速、反复的眨眼、耸鼻、耸肩、噘嘴咧嘴、摇头、抽腹、步态不稳等面部及四肢的运动性抽动。②发声性抽动:喉中不自主地发出清嗓子、“吭吭”等怪声或突然的粗言秽语。③次症:两面潮红、性格急躁、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宁、食欲不振、五心烦热、大便干结。④舌苔脉象: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主症:眨眼,抽肚子、肢体瞤动、麻木、急躁易怒等。②次症:头昏、健忘、流涎、面色无华、食少、纳差等。③舌苔脉象:舌淡,苔白、脉弦。
排除标准: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感染脑膜炎后、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和其他锥体外系病变;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患儿;由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引起的抽动。
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患儿的意愿给予精灵口服液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推拿治疗,a.君穴:点按小天心1 min并快速搗小天心1 min,以疏通经络,息风止惊。掐揉五指节以安神、定惊、化痰,其为小儿益智之要穴。此两穴为君穴,以息风止痉安神。b.臣穴:以拇指按揉足三里,操作3~5 min,以补益脾胃,和胃化积,古云:“要使小儿安,三里水不干。”点揉太冲穴,操作约3 min,以疏肝理气。此二穴共为臣穴以疏肝扶脾。c.佐穴:双手拇指同时点揉两侧天枢穴,操作约3 min,以理气消滞。按揉脾俞及肝俞,调脾胃助运化泻肝热,以助疏肝扶脾之力。d.使穴:捏脊法,以疏通经络,消食导滞,同时又功同取痧法,以清泻内热。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病情增加穴位。上诉治疗方法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或者应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所有的计量资料均使用(x±s)进行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治疗后,对照组治愈率28.33%,总显愈率33%;观察组治愈率60%,总显愈率75%。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总显愈率均低于治疗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属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世界上对小儿抽动症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确,其病因也呈多样性。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没有对其病名的确切记载,但记载与其类似的临床症状散见于相关文件中,归属于“肝风”“慢惊”“瘛疭”等范畴内。多数现代中医学者认为此病以风为标,风邪善行而数变,故本病的临床特点可见症状多样,反复性发作。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对孩子的娇生惯养,故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存在饮食不节及任性、脾气大等问题,又因小儿脾脏本弱、肝脏本强,而致肝郁脾虚,故本人认为其风主要来自肝、脾两脏。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旧,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刮。”《证治准绳》中指出:“水生木旺,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双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名曰慢惊。”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为气血通行之路,建立了脏腑与体表各部位的联系,故推拿也成为了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立疏肝扶脾为法,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手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逐渐地被患者所重视。小儿推拿手法温和、轻陕、平稳着实,让患儿在轻松愉悦的心情及环境下进行治疗,并且由于此病的症状变换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症状及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手法,如心神不宁者,应清心经,以黄蜂出洞手法为主;肝旺者,以揉按涌泉及太冲为主,以泻肝热,大大提高了疗效。120例患儿的病例观察结果中发现,小儿推拿治疗本病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口服精灵口服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