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02-23徐爱钰
徐爱钰
(滨州医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自然环境、文明伦理、生命价值的挑战和社会治理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凸显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发展的迫切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日益密切,成为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医学院校是人文社科工作的重要阵地,具有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卫生管理与医疗服务的学科特色与社会职能,做好人文社科工作同样是衡量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参照。
一、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与现实意义才能准确把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有力地促进了人类自身人格塑造和思想的演进,促进了人类历史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积累知识、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它还具有科学认知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导向功能)。
科学认知功能主要是指帮助人们认识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掌握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是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自觉维护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利益,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服务社会功能则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科学优势、价值引导优势和方法优势等等,通过推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从功能上考察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精神架构、社会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三个视角来理解。
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通过汲取传统价值观的滋养,奠定了中国现代价值体系架构的底色。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从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学科结构以来,凸显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在“仁义礼智信”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中,中国不断进行着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化,实现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逐步探索建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过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工具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肯定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与自然科学只注重工具理性不同,它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其科学性和现实价值性。它除了自身的想象、体验、自省等非理性方法之外,也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和实验方法,这就为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人文社会科学通过提供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等渠道,做好社会的“医生”,为社会“做好预防”“看好病”,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具体领域里,它可以引导事业的顶层理念设计,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凝心聚力,营造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坚持理论武装和精神鼓舞,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更加彰显其工具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人的科学素质提升。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塑造,更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从传统价值观中汲取发展的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和鼓舞作用,全面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完成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塑造。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是思维的高度凝练,彰显了高度的理解能力和论述能力,理论既承载知识,也传承思想。一个人的理论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理论要建立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否则就迷失了方向,能力越强,危害也就越大。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掌握了正确的理论,也就能够掌握正确的实践。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作用同样如此。
二、人文社会科学助力医学院校事业整体健康发展
一定时期内,医学院校以发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技能为己任,培育悬壶济世之士,更多偏重的是医学学科,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存在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偏见,认为这些都是文科的事情,是学科自己的事情,与整个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不甚紧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价值思索的深入和医患关系不和谐,以及生命伦理问题的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医学本身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质,开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探寻问题解决的答案,由此推动了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多元背景下,医学的发展也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发生新变革。人文社会科学必将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要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迎接医学新变革的思想工具。变革,必然先是观念的变革、理论的变革。从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到工作观念、理念的更新,再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要善于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现实中事物发展的联系和规律,乃至研究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右第一章》)“穷”是指事物达到极致,是“物极必反”时的极致。我们应具备自觉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和意识,善于发现倾向于极致的事物,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事物,及时变通,在变通中获得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决策、顶层制度与思路设计。
要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提升教职医护员工综合素养的知识工具。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工具性。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精髓,加之于社会科学的方法,在师生医护员工中形成对“仁义礼智信”传统价值体系的自觉追求,对事业发展目标和价值架构的高度认同,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自信。由此所产生的积极乐观、和谐向上的氛围,对于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要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对医学自然学科的有益促进和补充。如若把医学自然学科比作人体的骨架,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肌肉和血液,它赋予医学自然学科以灵魂,润滑了医学与人的相处,确保了医学的完整。医学本身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医学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伦理,体现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比如,解剖学是自然学科,但如何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做好解剖学教学,如何通过解剖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这就需要运用好人文社会科学,主动解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服务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这更加印证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等“四个同样重要”的论断。
三、医学学科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路径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要对照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按照有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和发展计划,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以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强化重点、突出特色、重点带动、协同发展”,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发挥优势,凝练特色,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挥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积累知识、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等方面的作用,服务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发展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坚持一个基本思路,即“形成一个共识,抓好两个重点,把好两个关口”,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形成一个共识。“非自然科学即是人文社会科学,就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办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学科,也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与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戚戚相关。
抓好两个重点。抓好学科团队(方向)建设和平台建设。一是聚焦团队建设,实施重点带动。以上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为带动,凝练研究方向,以方向凝聚人才,以项目历练队伍,形成梯队。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育与扶持,形成优势学科和团队,把分散在相关学科专业、有关管理服务部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凝聚起来,整合起来,打造“人人有学科、人人有方向、人人有优秀成果”的科学研究局面,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外联系,鼓励联合攻关,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二是夯实科研平台,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大对现有研究基地的投入和管理,完善研究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研究基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医学人文研究为依托,整合研究力量,开拓新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推进综合交叉研究,形成新的学术领域,形成鲜明的医学人文研究学术特色。
把好两个关口。就是把好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运用的关口。培育学术精品,实施重大学术成果培育工程。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和方向,培育和打造学术精品,形成学科优势,扩大社会影响。要把成果应用作为人才考核与聘用的重要参照和依据,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努力培育系统化、信息化和特色化的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新型智库。
突破传统上认识不足的藩篱,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除了借势国家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东风,争取决策层的重视和营造浓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氛围,还需要面向技术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科发展,交叉行业特色,依靠成果产出,用成绩说话,形成科研队伍、研究方向与平台、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等多方面联动的发展机制,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赢得更多的认可与共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