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导演如何练好内功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薪火相传内功储备

祝 萍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2018年年初,我们接到了中宣部拍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任务,总共为七集,名为《薪火相传》,该片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中国革命战争史、解放战争的革命人物等。每一部题材片的完成,都是导演心灵丰腴的过程,那么,面对相对复杂的内容,没有功底是很难承担这样的大型纪录片的拍摄任务,所以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平时的积累与沉淀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纪录片导演如何练好内功呢?有这么一句话:“你如今的眼睛里,藏着曾经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流过的悲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或许正是一个导演成长的经历和真谛。

1 知识储备

导演,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人物,他也许是部“百科全书”,也许是“生活高手”,也许是“知识杂家”,总之,导演需要具备自身知识储备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书籍是必修课,只要有时间就去看看长篇小说,看看人物传记,多读历史论述,以此来锻炼定力和耐力,还要抽空去美术馆看画作和摄影作品和电影,以提升自己的整体审美能力。知识的储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对人文历史,绘画艺术,电影歌舞剧等的了解和学习。焦波,中国纪录片的大腕导演,业界称为“农民导演”,因为他所拍摄的《出山记》《五世同堂》等,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乡村发生的故事,比如,农民种树引发矛盾、村长的扶贫故事等。焦老师的题材内容一直没有离开过泥土,在泥土里种植故事,在泥土里传播着情感。所以,他所拍的纪录片有烟火气、有情感、有故事,也很受观众喜欢。

纪录片导演在一年中可能会接不到一个拍摄任务,那么在这个时期,可以走进书世界,走进电影院,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自我更新,自我储备,感受当代的艺术作品中的氛围、力量,寻找拍摄灵感,当再次面对影像时,所要表现的不仅有了激情与澎拜,还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讲述故事的能力也会增强。

2 审美创作

木心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求不了”。纪录片导演的内功除知识层面外,还要有审美的能力,纪录片导演要有摄影基础,懂得摄影技术、摄影结构,在节目创作中,我们如何呈现影像?该运用怎样的构图元素?如何让画面具有叙事功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导演具备基本的审美素养。在拍摄《薪火相传》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各种展陈,基本为平面形式,为在拍摄中突破常规,我们改变线性的影像拍摄方式,运用光与影,旋转与半空将一件件静态的展陈,变成立体与动态,从二维变成三维甚至是四维,在摄影设备的支撑下,去完成两级镜头的拍摄构图。BBC的高分神作《蓝色星球》依靠的是创新技术,比如,最新的潜水循环呼吸机和高清无人机,现在的无人机拍摄已经是常态化,但不是只要上天飞就能拍得好,与导演的审美构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对最新的影像技术流和影像设备,导演要有所了解,可以不精通,但一定要懂得,具有审美能力是纪录片导演综合实力与素养的体现。

3 思想锤炼

一部纪录片的制作完成,是一位导演思想与思考的媒介体现,也是导演对这部纪录片整体思想内涵的描述,他从观察者、发现者进一步演变成思考者和描述者。如果导演不对生活有所观察、有所思考,那么,他拍出的纪录片如同“骸骨”,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为什么《如果国宝会说话》受人关注,豆瓣评分居高分,在短短的5分钟内,导演夹叙夹议的娓娓道来,将一件国宝转变成了一个生灵,前生来世一目了然。没有强大的思考与锤炼,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讲述。“清水煮白菜”的时代早已过去,市场需要的是“清水白菜煮出来的浓郁高汤”。

我们正在拍摄的《薪火相传》是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影像纪录,是以纪念馆为载体,如何在思想深度上体现,在梳理过后,我们提出了关键词:一位先辈,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烛照历史,家国情怀,薪火相传。通过先烈们的故事来传递一种信念和信仰,再从当代年轻人的学习理解与行动里来表达出一种精神的相传。2019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这70年历程,国家兴旺发展,人民安康,这一切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因此,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是要引导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也是一个导演在一部纪录片里所要发出的思想表达。升华思想内涵,是导演加强业务内功的更高层次。

纪录片导演的升级之路是非常艰难和长远的,必须耐得住寂寞,苦苦思考影像的框架,必须受得了风吹雨晒,内心坚定,培养自我的综合素养,年复一年扎实沉淀,才能练好内功。

猜你喜欢

薪火相传内功储备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花农》:弦歌未止,薪火相传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薪火相传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