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作文课堂,提升作文思辨能力
2018-02-23巫雪琼
巫雪琼
(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一、突破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瓶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议论文写作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专家曾根据议论文写作的本质特征指出“以充分的证明与推理来支持辨论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①,在国外写作研究者眼中,议论文写作之大忌就是缺乏逻辑推论。而这点恰恰是当前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瓶颈。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长孙绍振教授曾指出,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的欠缺,“感性思维的泛滥与理性思维的欠缺” 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最急需突破的瓶颈。
在议论文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普遍问题:学生在分析材料时未能提炼出准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不能抓住核心要素而只会围绕细枝末节?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只停留在一个层面的推进,而缺乏思维的推进与深入?甚至有些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思维混乱,对问题的探讨毫无头绪,纯属意识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章法。若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就能有所突破。而这些问题的症结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
何谓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是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是对事理的逻辑分析。思辨能力水平的低下,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分析力的缺乏,价值理性的模糊甚至迷失。除了因学生人生阅历不足等客观因素造成这样的现状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主观层面的因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知识面较窄,积累不够扎实,导致在看待问题上过于片面、孤立;平时少于思考,人云亦云,写作中缺乏个人思辨的智慧,使得文章千人一面;看待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入思考,思辨兴趣不浓,导致作文幼稚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向学生强调“思考要深刻、分析要全面、认证要严谨”的写作目标,而在如何达到目标的策略上指引过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较为不足。因此,要突破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瓶颈,提高教师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目标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正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感性思维渐趋平衡与理性思维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显然,培养学生理性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力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
三、在教学中的具体解决方案
1.立足教材,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改变以往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激发学生思辨兴趣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设置的思辨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二是解决思辨问题的方案都可从生活或书上找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这两点其实都是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大脑,让个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集体中就能成为一次“头脑风暴”。如高二年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尊生》这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生命的一种思想。在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具体分析后,我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与道家所提倡的“生命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不因物而损害和拖累生命”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儒家“舍生而取义”的生命观虽是熟悉但总感离自己很遥远,而首次接触庄子“生命至上”的生命观却觉得符合时代特征。这一问题的提出同学都觉有话可说,有理可证,人人都有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头脑风暴”的课堂讨论持续了两节课。[1]
2.关注时事热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
从2015年开始,高考作文出现全新的考察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当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或社会现象,考察学生的洞察力与分析力。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时事热点,调动学生思辨的积极性,也是作文课堂需完成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每周的语文课上专门开设一节的时事热点阅读课,将最新的具有相似性、反差性的热点、焦点集中起来让学生阅读,并提供正反两种观点供学生思考,分析支持该观点的理由与证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大胆质疑、细致分析、深入探讨、彻底释疑,也可以将正反两方的观点分别阐述与对比并在优劣中选择最佳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探讨与反思能让学生更理性地面对自然、社会、人生,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而是闪耀着理性智慧的火花,提升了作文的“质”,符合古人所倡导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2]
3.适时开展辩论赛,提升学生的论辩能力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的现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持有哪种观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层次分明地阐述理由与依据,让对方信服。如有个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题目是“高考状元石悦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没有走寻常路而成为一名网络游戏的主播”,让学生对石悦的人生选择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文题目对学生思辨维能力的考察目的是很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行文时观点需明确,条理需清晰,认证需充分。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适时地在课堂开展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对一些思辨题目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课堂“争鸣”极其活跃,理性思维的碰撞极其激烈,学生的论辩思维不断得以提升。
4.熟悉议论文的基本类型,掌握多种具体而有效的思辨方法。不同类型的议论文写作需要不同的知识来支撑。根据学者的研究,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②:(1)阐释类议论文:观点+有关阐释解说;(2)建议类议论文:有关分析+可行性建议;(3)证明类议论文:假设+研究+验证;(4)论辩类议论文:表明立场+捍卫立场+驳斥敌论。
在这四类议论文中,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大多是“阐释类”的,偶有“论辩类”的。但由于学生在说理时只注重形象化与具体化,缺少严密的逻辑性,使得议论文的“议论味”越来越淡,偏离了议论文的方向。
缺乏分析与思辨的议论文,正如患了软骨病的患者。若欲治愈此顽疾,需要学生掌握多种具体而有效的思辨方法。思辨方法大抵有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部分与整体分析、横向与纵向分析、常规与逆向分析、偶然与必然分析、正反对比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而在此教学过程中,无需多讲静态的知识,也无需提供一堆例证、名言等材料,只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与人生经验。比如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于片面化、浅显化,我讲授了一个简单却有用的归因工具——“鱼骨图”。 鱼骨图是进行因果分析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简捷实用直观。几堂写作指导课后,学生普遍喜欢运用鱼骨图来分析各种现象,学过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找到关键性因素,使得他们对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说理更有条理,文章结构也更为严谨。如在2017暑期热映的《战狼2》收获了56.8亿的票房,学生用鱼骨图分析其热卖的原因,便可轻松确定四个分析维度:文化背景、观众喜好、电影制作、宣传手段。鱼骨图作为一种提供思维路径的工具,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5.重视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落实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
5.1 列提纲。学生在写作中常养成惰性习惯,下笔之前未能完整构思,轻率下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样的写作习惯下写出来的议论文中心不明确,思路不集中。因而,下笔前的整体构思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具体做法是每周都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学生在审题后写出一个中心论点,进而延伸出三到四个分论点。学生的写作提纲需达到三个标准:中心论点准确、鲜明、简约,力求新颖;分论点的拟定可以并列式也可以递进式,都需紧扣中心论点、符合逻辑、推断合理、简约。强化学生写作前的提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2 一个完整的议论段落。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分论点下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段落,该段落可采用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论述思路需清晰严谨。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在下笔之前明确议论的方向,厘清概念,对问题的探讨上能从表层深入内里。在语言上可多加锤炼,从而凸显议论文的“议论味”,闪现论辩智慧的火花。
5.3 有针对性地批改与讲评。写作提纲与一个完整的议论段落这种简约的作文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批改作文的效率,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存在的思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课堂讲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可以清晰、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针对性地修改。这种批改与讲评模式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只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高一高二年的写作中集中训练,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5.4 快速行文。有了高一高二的强化思维训练这个基础,高三阶段则重点训练快速行文。学生养成了行文前先拟提纲的习惯,培养了缜密的思维。而完整议论段落的训练由一个扩展至三个,对学生来说已是驾轻就熟的事。学生对写作也不再有“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
结语
总之,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教师把思辨兴趣的激发、思辨素材的挖掘、思辨方法的归纳、思辨模式的运用作为突破口的教学策略落实到位,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明显提升。
[1]张玉梅.思辨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方略.新课程(中学版),2009(12).
[2]叶黎明,语文课写作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