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方式让观众静心赏析诗词之美

2018-02-23陈爱民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大会诗词

陈爱民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泛娱乐化时代,中央电视台另辟蹊径创新形式,把弘扬主旋律作为己任,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秀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新颖的形式如一股清流浸润心田,让观众静心赏析诗词之美,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有魅力。节目播出后受到人们一致好评,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它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1 创新传播方式,节目内容有温度、深度和热度

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电视的形式对诗词文化开展有效的传播,满足了新时代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往人们对诗词的认识了解仅限于书本和课堂,冰冷的文字、诗词中的意境只能独享,甚至有的曲高和寡难觅知音。而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传播形式,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节目内容有温度,形式有热度,思想有深度。首先,氛围的营造让人耳目一新。节目组借助舞美灯光,把3 000平方米演播大厅打造得古香古色、高雅大气。选手置身其中与百人团比拼如同古时两军对垒,选题时令旗招展、大鼓敲击犹如将士出征;答错题时万箭齐发、击碎盾牌;选手惜败时屏幕上苍鹰嘶鸣为他们壮志未酬而惋惜,展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比赛中诗词的解读大屏用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一首诗一幅画,画中有诗意。氛围的营造改变了以往电视竞技类节目呆板生硬的模式,古今元素的融合让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有了温度,观众在诗情画意中重拾记忆,增长知识,涵养心灵。其次,用娱乐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可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强,观众在寓教于乐中为节目增添热度。《中国诗词大会》把文化比拼置于娱乐竞技之中,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和主流文化直接接触,展示中国诗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底蕴,避免了过度娱乐化导致的低俗化。节目推出了“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游戏,使节目变得丰富有趣。其中“飞花令”最受观众欢迎,它源于古时候人们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节目组古为今用,它不仅考验参赛者诗词阅读量,还考验参赛者心理素质,使竞技既有一定文化品味又符合了受众欣赏口味。“不知秋思落谁家,尚思为国戍轮台,绵绵思远道”,总决赛上四位选手“思”字对决把比赛推向高潮,观众时而击掌欢呼时而叹息连连,人们愉悦的同时精神得到满足。再次,专家点评把阳春白雪变得通俗易懂,使节目具有思想内涵和深度。《中国诗词大会》上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四位评委的加盟为节目锦上添花,他们对中国诗词信手拈来,讲话风趣接地气。他们对诗词背景及深刻含义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观众从中获益匪浅。观众聆听他们的点评宛若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大课,传播方式的转变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 创新传播方式与时代同行,弘扬时代主旋律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它蕴含的智慧、闪烁的哲理思想和表达的情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永恒。古诗词蕴含的精神品质随着时间的磨砺会更加历久弥新。传承它不仅要创新传播方式,还要善于挖掘内容,力求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经典与时代相融合。传承它最好的方式是将其普及化、综艺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内容、解读思想,让诗词能够接地气、产生共鸣、雅俗共赏。传承它要与时代同行,为时代而歌,体现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这首被冷落了三百年的诗在《经典咏流传》被唤醒,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的天籁之声感染了无数人。作为自愿者的梁俊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用青春和热血点燃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展现了大时代小人物在平凡中也能散发光芒。一首诗穿越时空古今对话,让人们产生共鸣记住了它,记住了那位有着责任担当的乡村教师梁俊。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许多像梁俊一样有着故事的选手,如:馒头哥雷小平、独臂女孩张超凡、修车大爷王海军等,他们年龄职业不同,但在面对人生坎坷乃至生死考验时,他们与诗作伴,不气馁不放弃,充满自信和豪情。他们励志故事的挖掘契合时代需求,向人们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

3 创新传播方式,把文化精髓转化为文艺精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加强烈。人们不再满足以往简单低层的文化需求,而是需要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让心灵找到归宿。文化传播可以用多元化的方式向人们展现,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栏目,打破了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形式呆板、可视性不强、受众参与度不高等弊端,运用了经典传唱,诗词大会,讲中国故事等形式,让更多不分年龄职业的人们参与其中共享文化盛宴。许多人做梦也想不到能成为盛宴的主角,登上央视大舞台一展才华。在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外卖小哥力战群雄、一举夺魁,让饱读诗书的学者们大跌眼镜感叹高手在民间。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深入国人心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传播只要找准定位,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借助电视手段就能把文化精髓转化为电视精品,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增长知识,丰富精神世界,彰显文化力量。

4 创新传播方式,实现媒体融合,文化传播更有力

如今微信、微博、APP、官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观众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随地点击观看,发表见解,参与互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弥补了传统媒体被动接受的缺陷。大屏小屏给观众更多参与机会,实现从观众到用户的体验,让观众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媒体融合可以根据节目形态,推出形式新颖的活动,提高观众参与度和节目的影响力。《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期间,观众可以扫描电视下方二维码或下载客户端与选手同步答题,或通过微信、微博等参与互动。随着节目的推进,观众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答题情况,也能从手机上看到击败了全国多少和他一起答题的观众。从场上的“击败人次”到手机上的“击败人次”,这是多屏互动的深度融合,更是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普及。据统计,《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首轮播出后,节目的全网收视次数超1.36亿次,较第二季总量翻一番。媒体融合可以根据新媒体时效性强、传播力广的特点,对传统媒体节目宣传推广达到双赢效果。《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团队发布的微信推文《每个平凡的生活,都可以散发不平凡的光芒》,讲述外卖小哥雷海为以诗为友,坚守理想信念的励志故事。他的事迹迅速被主流媒体、自媒体转发,总阅读量超过1 000万,人们在热议的同时节目关注度大幅提升。媒体融合可以根据观众反馈的意见和信息,及时调整完善节目形态,促进节目质量不断提升。

5 结语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地方电视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为地市电视台提供许多借鉴经验,只要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找准定位,就能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类节目,让广电媒体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新时代文化的引领者。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大会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声讨大会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大会选举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