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以《奇葩说》、《朗读者》为例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奇葩说飞花奇葩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笔者根据自身对综艺节目情况的调查与了解,将“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定义为:以文学艺术、语言文化为主要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的具审美价值和一定娱乐性质的节目。由此看来,层出不穷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元素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细细品味这些优秀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其实不难发现节目之中的语言文化精髓、节目环节互动与母语教育、语文教学设计有相通之处。它们能为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启示。[1]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均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而且这些带有娱乐性质的环节改变了枯燥的节目设置,将单调零散的文化知识串联起来,变得易于接受且充满趣味性。例如:中国传统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借助“闯关”、“飞花令”“填字”等方式,将诗词、成语联系在一起,使观众身临其境将自我带入到节目中去。同样,语文教学可以将飞花令、成语接龙等带有些许娱乐色彩的形式融入到课堂中去。尤其是在教学导入环节,以三两分钟的小游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可以有效地抑制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以游戏的方法激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诗词竞赛形式——飞花令,以这种游戏闯关的方式传播中国古典文化。“飞花令”是对诗词积累和反应能力的一种极好的考验形式。教学过程中可将“飞花令”进行改良,设置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关键字。飞花令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中心并启发了学生去联想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诗词歌赋中隐藏着众多典故、意象是理解的难点和学习的重点。利用“飞花令”将含有相同意象的诗歌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可以为理解课堂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以“秋”为关键词行“飞花令”,学生定能背出杜甫《登高》、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脍炙人口的悲秋之作,这便与毛泽东这首深情中显志、毫无“悲秋”之调的词作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寓教于乐”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重视了对知识的积累,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丰富情感,深化理解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构成的基本维度,强调学生从内心真正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语文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脑力劳动过程。因此,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者》和《奇葩说》两个节目均是知识、情感、价值观相知交错的节目。在《朗读者》中,通过朗读、通过与主持人的谈话,他们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特别的人生感悟带给观众,在褪去“明星”光环的同时,也打动着观众的心灵。一个好的节目,不仅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应该引起观众的共鸣。正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更应该重视在过程中接受到的情感态度。观看《朗读者》仿佛近距离接触嘉宾并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而《奇葩说》如同自身融入辩论本身,随着双方的交锋进行思考,更容易产生直观地感受和情感升华。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考试技巧的课堂,更应该达到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化,这也正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写作课程不应该死板地教授写作技巧,更应该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情感的抒发和吐露。教师在日常课程也应该重视这种情感体验。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表达交流”这一板块的主题为“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而该书中主要记人的课文有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那么,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学习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等等,教师还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鲁迅先生字里行间的悲痛、尊敬、无奈、满腔热情等复杂情绪,使学生不忘历史,以激励当代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引导学生从单纯地追求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写作、在表达中有真情流露,这样课堂学习时也会情感饱满真挚,更好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体验生活,提炼写作素材

以《朗读者》为例,每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作为该期节目的中心,并邀请五至六名在各个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与主题相关的人生故事并通过朗读节选的文学作品或是某段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字展现真实的情感。整个节目以“朗读”为手段,“故事分享”为中心,将嘉宾的成长经历、传奇故事、情感道路一一道来,旨在以文化感染人,故事打动人,精神鼓舞人,经历教育人。

语文教学不能只限于课本内容,从生活中感受、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更为重要。从《朗读者》节目的内容分析,教师有选择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在使课堂内容丰富、形象、新颖的同时也使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感悟与认识,从而作为写作的源泉。以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为例,该期的主题为“遇见”,朗读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并道出许多经典的话语,例如: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孩子。

——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从某种意义上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董卿的开场词

(3)生命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许渊冲

这些别有深意的话语与扣人心弦的故事会激发同学们的写作与表达欲望。学生在观看之余一定有自己的感想,感想便是写作的中心,这帮助同学们解决 “写什么的问题”,无米之炊变成了有“米”而炊。这也正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由“不得不写”向“我想表达”进而变成“我想写,我要写”。学生在找“米”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则与“苏教版”中所提倡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到生活中去找“米”的思想不谋而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对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综合应用。《朗读者》在品味语言文字之余使学生感受思想,发现母语魅力,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境界。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并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梳理,形成自己的素材。从“发现美”到“感受美”,再使二者相结合变成“表达美”。

四、训练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从认知学讲,语言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关系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所以,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其组织材料与语言表达能力不可分离。正是如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之中,重视对素材的积累还不够,更需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以辩论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奇葩说》对思维训练具有借鉴意义。辩论的交锋过程中,不仅是思维与语言的交锋,更是知识积累、综合素质的较量。在辩论双方彼此各抒己见、揭露对方矛盾以达到共识的语言交锋之时,也是逻辑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之际。该节目中以“理”以服人,却不是强夺理,重“情”却不是毫无逻辑的道德绑架,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是逻辑思维与语言结合的产物。

以《奇葩说》第四季第十八期:“没有上进心我错了吗?”为例:蔡康永认为有错,马东认为没有错。这正如一个议论文作文题,在辩论中蔡康永顺势推导,从问题出发推及后果。马东从问题的原因出发,反向寻找原因所在,进而自圆其说。单看这两种辩论方式,就蕴含着“正面论证”和“反弹琵琶”两种写作方式。其次,《奇葩说》中的辩题多包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些问题时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思维的火花相互交流也是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能在有目的地学习中开拓视野、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锻炼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这也是学习任何学科所必备的能力。

《朗读者》与《奇葩说》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有目共睹,《朗读者》重视的文化情感熏陶,《奇葩说》注重的价值观与语言能力的建构与培养。学生有选择地观看《朗读者》和《奇葩说》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教师有目的地借鉴两节目中的优点也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将节目中精华的部分借鉴至语文课堂之中,一定会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内容变得丰富,学生变得主动,语文学习更加有意义!

[1]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2006年6月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奇葩说飞花奇葩
诗词飞花令
“空中奇葩”验证机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飞花令”上走麦城
奇葩少年欢乐多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如何“量产”《奇葩说》
自在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