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
2018-02-23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陕西汉中 723000)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重心的不断深化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日渐迫切,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类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更是成为衡量院校水平的试金石。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教学状况[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内科学自被确立为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科目以来,积极探索实践,并且在课程建设如教材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课件等内容的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内科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建设优质课程为核心,将内科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成为 “示范课程”,努力实现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于一身,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2]。
一、内科学概要
在医学教育中,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级学科,其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着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针对《内科学》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位均衡,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向社会人员开放,打造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支撑,三是发挥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3]。
二、内科学教研室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优质核心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石,优质核心课程是教师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以及授课特点的集中综合反映。我院内科教研室共有14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6人,从事临床教学3到20年不等。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层次分布合理,结构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除了教研室的人员构成外,学校教务科为了进一步提高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制定“听课、评课、示范、指导”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评优、找错、帮扶等环节,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齐步迈进。
三、教学内容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的核心就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本质就是教学内容的建设。内科学高职教材经过数十年的不断修订完善到如今已经迭代到第七版,临床上内科疾病诊疗指南更新的更是频繁,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我们内科教研室对整个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比照最新的教材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更新。总的改革思路是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对基层医学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修订前的教学章节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主,授课内容以较难理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为重。现阶段我们将学习章节重点锁定在常见病和多发病两方面,教学的重点放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三个环节,教学流程上以病例分析实践教学为主线,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除此以外,教研室还集体编写了内科学见习实习指导手册,学生可以配合指导手册进行实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建设
1.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
内科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课程,普通讲授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因此我们在近年来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的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PBL教学课程模式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教学过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4]。PBL教学法对比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病案室搜集大量相关临床实例,并且根据临床实践编写广度、深度符合教学目的病例内容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教师分配的病例围绕问题进行主动分析,探索思考,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2.校内实训与计算机模拟教学
近年来根据内科学实践技能性强的特点,学校不断加大内科实训室的投入和建设,提升实训水平和改善实验条件,建立了仿真内科实验室,配备了模拟人示教系统,并能严格按照临床实际进行仿真训练,以保证实践教学的临床效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内科教研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集体编写了配套计算机模拟人的情景病例分析,并且根据病例特点设置模拟人的相关体征,这样学生在实训操作中,首先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紧接着通过对计算机模拟人进行体格检查明确异常体征,最终汇集信息进行全面的诊断。通过这种计算机模拟病例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还原临床真实病例的诊疗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3.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不断开发和教学材料的多元化应用,现如今每个教室所配备的多媒体放映设备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新时代的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将传统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虚拟动画、思维导图、影音视频、仿真解剖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表达,学生通过多维度的学习可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课后还可以拷贝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温习。这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创新教学模式
内科课程改革积极配合我校医学专业创新性开展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段”即将医学专科生的学习分为“1+1+1”三个阶段,分别在学校、校外教学合作医院、校外基地进行。其中第二阶段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由以前的我校专任教师校内授课变为临床医生在医院授课,课堂教学和临床现场教学相结合,实践比例大大增加,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学生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及时诊断、早期处理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的能力。从创新教学模式可行性研讨到设计到最后的实施,内科教研室的教师们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试运行,我们对学生就内科课程的学习情况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内科成绩对比校内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
六、重视网络教学资源
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上,网络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一方面,将已经设计完成的多媒体资料、素材上传到学习平台有助于校内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每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已经共享的现成资料进行修订更新,避免每学年的重复设计。今年我院内科教研室在内科教学网站的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在网站的框架设计上,我们按照师范院校建设中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求,设置了在线课堂、课件复习、课后习题、模拟考试、相关视频、模拟穿刺实验室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各章节内容详实得当,学生在课后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七、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临床实用水平[5]。内科学在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上,除了一般科目的常规项目外,最为特殊的就是内科学作为医学临床学科,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思维能力的任务。临床思维的培养不单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内科教师在学生临床实习时进行引导,要求学生针对临床实例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全面详实的系统问诊,重点突出的体格检查,有针对性的选择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方法,根据资料汇总提出初步诊断并验证,根据诊断结果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规范的治疗并根据治疗后效果能对治疗方法进行修正。这些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向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达到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的目的[6]。
[1]隋娜娜,滕迪,张嵩.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控制与完善[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9):1-2.
[2]林凤功,何海涛.关于高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8):18-19.
[3]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4]邢冬杰,井霖源,姜旭光,张新鹃.中医药高职院校西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130-132.
[5]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8(1):255-256.
[6]崔颖,郑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见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