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心理研究范式发微*

2018-02-23李朝旭

心理学探新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客现象学范式

王 炜,李朝旭

(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241;2.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曲阜 273165)

1 引言

近代以来,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后历经一波三折,渡过了三次大的模仿与跟随,20世纪后期又开始了由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到理论创新的本土化发展(葛鲁嘉,2007)。8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也开始了“回归革命”(retro-revolution),开始本土心理学研究(Heelas & Lock,1981),但这种革命只是在原本研究范式下的延伸,对于改善科学心理学弊端的范式革命而言不过隔靴搔痒难解其症。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心理学本土化都是一次对理论普适性的疑龊而做的内部调整,这于消除理论与文化的割裂和抵牾具有莫大的效用,遗憾的是,这种革命并未触及心理学本质。然而,曙光未完全沉没在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单轨列车之下,受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的启发,心理学开始在研究范式上做出改变。“与实证数据的一致性将不再是唯一标准”(Kukla,1989),人本主义、整体主义得到发展,质化研究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Morrow,2007)。因此,心理学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与现象学、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主客二分范式与天人合一范式平行对峙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尽管紧追猛赶,但还是奉西方尤其美国为圭臬,在追赶中难免无暇沉思这个标尺(主客二分范式)本身就有问题。在上述两派力量中,后者总是处于非主流的、从属的地位,而心理学研究者在举步维艰地探索中始终处于尴尬境地: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主客二分的、实证的,要么认可它,要么削弱其科学性。若要走出此迷阵,必须回到科学本身,摆脱西方几千年来的二元思维。当科学生病时,医治的责任不仅仅落在西方人身上,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亦可助臂膀之力。因此,该研究在审视科学本身基础上,汲取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式内省、观物取象法、虚壹而静原则并结合现象学探索天人合一范式的可能性及未来发展。

2 主客二分范式的阿喀琉斯之踵

1879年冯特的实验室建立这一光辉的历史坐标使得心理学踏上自然科学的大道而与哲学渐行渐远,研究方法上自得与自然科学亦步亦趋。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历来是斯芬克斯之谜,心理学家总是依据自己对科学的理解来对待心理学的探索(Ratner,1999),这里对此问题给出新的解答。

2.1 心理学的科学之辩

正如T.H.黧黑(1998)所说:“心理学似成了一门永远存在危机的科学,……心理学家从未停止关于他们研究领域的本质、目的、方法、定义等基本问题的争论。”对心理学存在着“不是一门科学、一门成熟科学、真正的范式科学”(Driver-Linn,2003)诸多看法。心理学的科学性历来也不乏质疑(Joynson,1976;Leary,2001),而更多数人采取的是搁置默从的态度。

心理学要跻身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阵营而蜕变为“科学心理学”,其实际本身做了一个含混又粗糙的处理方法,即把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和心理学研究的意识做了方法学上的等同,这是未经深入审视而姑且默认的方式。正如赖尔把笛卡儿将物质服从的因果律强加到心灵上的做法视为“范畴错误”一样(吉尔伯特·赖尔,1992),心理学按照自然科学处理物质的主客二分的方式来对待意识,亦难脱范畴错误之嫌。心理学家自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大工程始,就埋下了“科学情结”,到今日依然有增无减。但这并非就消极不可取,心理学研究须避免的不是“科学情结”,而是含混、强制的态度,心理学只有不再“被”科学化,只有得到它应有的定位,其道路才会更明朗。

科学心理学不应采用证实主义的标准,而应该用证伪主义的标准。心理学在证实主义那里站不住脚,因为它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判断,又不能作为综合判断通过后天的经验完全证实。所以说心理学能够成为证伪主义的科学,其结论不可被证实却随时可被证伪,即通过不同样本的选取、不同实验的设计,不断修正各种理论,逐步接近真理的殿堂。实际上,证实主义本身就有问题,它摒弃了先验原则,完全依靠经验,然而无论单称命题如何积累终得不出全称命题,经验证实程度很难精确界定,这也是归纳原则的局限性。因而,把心理学视为证伪主义的科学可以说适居其位。

心理学难以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但有望成为胡塞尔“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无论心理学家多么一厢情愿地默许,也不管是在冯特时代还是今天,心理学都没有蜕变成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不存在心理学这样一门科学”,“心理学仍处于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状态”(Allen,1967)。从形态学讲,心理学理论都是以机制、效应的形式展现,而非定律、法则;从方法论讲,还原论是无法操作的思维假设,研究者设想意识可以分离,但意识从来就没有像物质那样被分离研究过,所有心理学实验都不是在严格控制变量下进行的;心理学实验不过是在经验处理上遵循了某些原则而更为精细罢了,这就何以说心理学是“前伽利略物理学”的原因。胡塞尔致力于把现象学改造成严格的科学,而心理学若超越经验归纳原则,采用先验和直观的方式,那么就有希望达到更为严格的确定性,成为“严格的科学”。

2.2 科学心理学批判

对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质疑并不是扳倒它,而是重新对它的范围进行界定,重新审视它的能力。实际上,心理学这一“危机的科学”(Leahey,1980)历来也不乏一些批判。Ponterotto(2005)认为“心理学受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范式以及相关量化方法的支配,这种狭隘的范式曾经使其职业能力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也有学者提出“心理学的量化研究陷入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泥潭,在诸多方面不适合人类经验研究”(Hoyt & Bhati,2007)。Martin(2003)则指出:“心理现象具有意义性、关系性、非展延性,……,需要抵制实证主义与狭隘理性主义的客观性观念。”此外,“心理测量学者对他们测量的人的内部特质究竟为何没有一个明白的界定”(Miehell,2004)。

柏拉图哲学是主客二分思维的滥觞,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肇始于笛卡儿。主客分离的认识观在自然科学中无疑表现出了蓬勃的魅力和巨大的成功,但隔离了人与世界,使人丧失了对原始境域、本质状态的理解,后来狄尔泰之“内在的经历”(Erlebnis)、海德格尔之“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都是对主客二元藩篱的消除。主客二分之于心理学则更为严重,其不仅把心理现象当做自然物看待,其中还有直接-间接的疏隔,即心理学研究面临着“‘主-客-间’双重障碍”(double barrier of subject-object-indirection),“主-客”和“直接-间接”总被忽略其一。前者在于主体与客体分离,后者在于心理现象必须通过媒介(行为、语言等)得以反映;也便是说主体把心理现象通过媒介所得的反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离研究,这也预示了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认识论是知识学的基础,它先于方法论,从认识论分析心理学本质更为根本,心理研究范式的探索正是从此角度出发的。

3 天人合一之认识论释义

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命题最早由宋代张载提出,而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想至少成于西周。从《易经》开始到近代,中国哲学始终围绕着“天人关系”展开。天人合一不是一个可一言概之的术语,因为“天”的概念是复杂的,有自然、主宰、义理等义,没有统一的“天”的概念就没有相同的“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哲学至少存在着“九种‘天人合一’观”(宋志明,2006)。

中国哲学跟西方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分类有所不同,它没有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划分,每种学说往往包含三部分,天人合一思想亦然。故首要任务是对天人合一进行维度划分:只讨论认识论而忽略其他。认识论探讨主客关系及认识何以可能,也可视其为如何看待中国俗语“人生在世”之“在”的方式的理论,存在方式本身是客观的,如何看待存在方式却是认识论的,把“人在于世界”看作是“水在于杯中”和认为人与世界是互相纠缠、不分彼此而融身于原始境域之中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前为主客二分,后为天人合一。

据张世英(1993)考证,西方精神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原初天一合一、主客二分、高级天人合一,西方由古希腊天人合一到漫长的主客二分之后,经过现代反思,从而进入更高级的天人合一,此为审美意识阶段,特征是直观。尽管哲学家们对直观存有异议,但多认为直观具有最高确定性。直观在康德那属主客二分维度;到费希特和谢林,主客的藩篱开始消除,尤其谢林(1977)把理智直观看作既主又客的艺术直观;黑格尔(1978)批评谢林“丢掉了逻辑的东西和思维”而提倡直观和概念的统一。论述于此,可以回到主题,审美活动是天人合一的,而心理现象和审美意识有某种相似之处,如不可测量性、内隐性,这种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恰好证明了其与天人合一范式的契合;中国人思维中,直观是典型的认知方式,由天人合一入直观,由直观开启心理研究新范式,进而打开中西会通的门径;需要言明,西方尽管进入超主客二分阶段,但仍难摆脱二元论的思维窠臼,加之受工具主义的影响,天人合一范式向来是非主流,即便如此,西方天人合一范式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中国。国内研究者必不能再舍近求远,应善用东方文化和传统思维优势,发展本土心理学,积极为世界心理学增花添锦。

4 天人合一范式何以可能

4.1 消除“主-客-间”障碍的必然途径

前人对主客二分的批判往往落脚于物化思维、心物分离,这是一般性批判,即主客二分的固有问题,适用所有学科,而心理学还具特殊性,其研究对象不可直接测量,即面临“‘主-客-间’双重障碍”。用主客二分范式本来想把心理学科学化,用实验法本来想使结果精确化、结论普遍化,但恰恰主客二分范式使其不能成为完全科学,实验法不能达到普遍性结论。

天人合一范式可解决“‘主-客-间’双重障碍”。主客上,天人合一是主客不分的认识方式,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对象同置于相互纠缠、彼此互融的原始境域,这避免了心物割裂;直接间接上,主体意识反观自我意识,以直观内省直指内心,又克服了直接间接障碍。心理学想跻身自然科学必然会选择主客二分范式,然而,并非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得出必然真理,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更为严格的数学,其基础都建立在先验的直观之上,心理学也不必囿于主客二分的分析式研究,分析后综合和直观把握只是通达必然性的两种途径。

4.2 天人合一范式的初步建构

早期内省法可谓天人合一范式的雏形。早在冯特之前,康德和提顿斯就内省法能否应用于心理学展开过争论(唐钺,1982)。实验内省法、格式塔心理学、描述心理学、人本主义都是对主客二分范式的突破。然而各派在方法和原则上不尽相同,且有诸多问题。天人合一范式研究的目的,一是在认识论层面论证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是为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和心理学的自身完善提供新思路,下面在中国哲学视野下论述天人合一范式的初步建构。

观物取象中的直观原则。“观物取象”源自《易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寿祺,张善文,2001)观物取象是典型的天人合一认识观,“观”分为“大观”、“贞观”和“先行之观”,大观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综观宇宙整体,贞观是按照事物本然状态用“以物观物”的方式去“体道”、“去弊”的认识活动,先行之观是按照恒常原则的先行领悟(张小琴,2015);“取象”是“观物”的结果,即获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意象)。观物取象是一种直观,其中既有感性直观又有理智直观,“本真的真理是直观真理、直觉把握”(海德格尔,2008),以直观达到认识的自明性是无疑的。而这种直观体察不仅针对外部事物,更适用于内部经验,即对自我意识的内在省察。于心理现象言,观物取象便成了“观心取象”,把意识作为整体,通过散点综观的方式直观领悟得到恒常不变的心理规律。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它解决的是发生学机制,心理结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形式基础,它解决的是构造学机制。观心取象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心理结构产生心理活动的运作机制,而仅有直观不够,还须更为精确的原则。

虚壹而静的现象学原则。虚壹而静语出荀子“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王先谦,2013),“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即不要以已有的认识观念妨碍新的认识;“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指不要用某一知识去扰乱另一知识,即不能有矛盾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不能受假象、幻相的迷惑。虚壹而静包含矛盾律(逻辑原则)、悬置(现象学原则),“虚”是排除已有观念、悬置知识的现象学要求,“壹”是避免矛盾的逻辑规则,“静”是不能轻信假象的怀疑精神,这种现象学原则正为天人合一范式提供了规范。如May(1961)所提倡的“现象学使人放弃所有先入的意见和观念,然后再系统地对面前的内容进行直接的观察整理。”Rogers(1989)也提倡心理学应该接纳现象学的思考。天人合一范式中,虚壹而静以及现象学都可以作为指导性原则,在反观意识中做到价值中立、道德无涉、悬置经验等,更要遵循矛盾律,才能得到最大的确定性。

中国式内省的启示。葛鲁嘉(2014)曾把内省分为三类,自我观察、自我意识和心灵活动,前两者虽然是主体的自我活动,但做了主客的区分,仍未摆脱二元论的泥淖,只有第三种方式把心灵看做完整的整体,表现为心灵的自我呈现和超越,此为中国式内省,是天人合一式的。提倡内省法的研究者往往设法证明内省具有和实验一样的客观性,认为自我也能作为客观对象被观察(斯米尔诺夫,1984),这其实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忽略了主观中也有普遍和客观,比如在康德那里时间和空间对于人来说就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性。主观的东西并非就是个体思维中臆想的、不确定的意识,其同样可以有先验的必然的元素,意识对人来说是主观的,对于现象来说是客观的。过去对内省的否定都集中在其个体性、主观性、不可验证性上,这是主客二分视野下的内省,没有达到直观的自明性,问题自是显而易见。冯特和铁钦纳的内省法设定严格程序并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这应该被否决,内省法的实施者也不该为普通被试,内省应该由心理学研究者进行,遵循严格的观物取象和虚壹而静原则,就像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一样,在数学活动中发现确定不变的公式,心理学家也应该在意识中找到普遍的心理定律。

5 总结与展望

近代以降,心理学在动荡起伏中获得了十足发展,尤其是搭上了自然科学的快车后表现出一片繁荣。在累累硕果中仍要反思心理学的学科本质和未来发展,“心理学是否是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并非是过时的老问题,这牵系心理学的前途命运。故于此提出天人合一范式的初步构想,以就教各位方家。

研究范式不是研究方法,这里也并非旨在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论证天人合一范式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探讨心理学如何与传统智慧搭接。尽管天人合一能弥补主客二分的短板,但天人合一范式仍具有较大局限性,它只能研究深层心理问题和意识的基础性问题,至于各种具体问题还需要借助具体实验研究。因此,天人合一范式和主客二分范式不是非此即彼、不可相容的对立,而是各司其职、互助互补的统一。天人合一范式解决基础性问题,此作为起点填充主客二分范式的研究成果从而进行科学体系的构建。这项工作仅仅是开始而远非结束,祈盼学界能在天人合一范式下做更多方法论的创新,为心理学发展共同努力!《伊利亚特》英雄战争后便是《奥德赛》之回归,心理学也应该反思其身,阿波罗之神照耀如此之久,是时候该狄奥尼索斯入场了。

猜你喜欢

主客现象学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经验与存在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