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及年级差异*
2018-11-08陈英敏张仁杰冯建荣高峰强
陈英敏 张仁杰 李 亮 冯建荣 韩 磊 高峰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00)
羞怯是人际交往情境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在社交情景中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抑制,表现出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Henderson & Zimbardo,1998)。”可见,羞怯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剧变的青春期,生理的成熟、性心理的萌动以及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等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羞怯。轻度的羞怯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羞怯水平过高,可能给个体以后的适应与发展,如学业、情绪、交友、婚恋、择业等造成种种障碍与困扰,甚至导致社交焦虑等身心障碍,严重损害个体的健康与发展(Özdemir,Cheah,& Coplan,2017;Poole,Lieshout,& Schmidt,2017;Coplan et al.,2017)。
高中生由于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故而羞怯对其适应与发展的影响多体现在学校适应上。所谓学校适应就是在与学校环境互动过程中,学生主动调整身心,顺利完成规定学业,并达成学校的教育要求的过程(陈君,2006)。该定义不仅对学校适应的本质进行了描述,同时指出学校适应的多个方面,并且明确了什么是良好的学校适应。众多研究都表明,羞怯者比非羞怯者更难以适应社会和学校生活,羞怯水平越高者,适应越差(韩雪,2016;邓娜,2014;周颖,刘俊升,2015)。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羞怯水平有持续增高的趋势,到青春期时羞怯可能加剧,到大学阶段(18~19岁)后渐趋平稳(陈英敏,2013)。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羞怯水平过高,可能会给个体的人际交往、学业、情绪、行为等诸多方面带来种种障碍与困扰,加剧其学校适应不良。因此,探究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揭示羞怯高中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Bowlby认为,依恋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表现为对依恋对象的亲近努力,尤其是在察觉到危险时。个体早期的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而到了青春期,青少年的亲密依恋关系开始从父母转向亲密同伴(Hazan & Shaver,1994),同伴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依恋对象。根据依恋理论,个体的依恋会影响个体的适应与发展。同伴依恋作为依恋关系中的重要一类,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有重要作用(杨海燕,2010)。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联系儿童和成人阶段依恋经验的转折时期,同伴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更不容忽视,已有同伴依恋关系质量会对个体的学校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Gorrese & Ruggieri,2012)。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位于最内层的微观系统对儿童适应与发展影响直接而深远。同伴是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同伴依恋的质量是影响其学校适应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Ladd(1996)提出了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该模型强调学校适应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交互影响的结果,即强调学生的同伴关系(包含同伴依恋)在学校适应中的作用。最后,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同伴依恋对学生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伴依恋良好的学生,学校适应良好(谭千保,2014;Laible,Carlo,& Raffaelli,2000)。
关于羞怯与同伴依恋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羞怯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如Baker和Mcnulty(2010)指出羞怯对个体同伴关系质量有深远影响;Asendorpf(2000)也认为羞怯会显著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阻碍个体的交往,导致个体无法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还有研究发现,羞怯水平高的个体,自我接纳或同伴接纳较低,羞怯与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高峰强,2011;刘寅伯,2012)。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推测,羞怯与同伴依恋之间可能也存在某种负相关。
关于羞怯、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三者之间尚没有研究直接揭示其关系。但通过以上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羞怯与学校适应不良密切相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羞怯者学业适应不良呢?根据同伴依恋与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初步推测,羞怯个体很可能因为其性格特点而使其同伴依恋质量较差,从而导致在学校适应过程中面对情感、学业及人际方面问题时缺少同伴支持,最终导致学校适应不良,即同伴依恋可能在羞怯与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高中不同年级之间常需要面对不同挑战。如高一需面对初中到高中的转折及入学适应的挑战,而高三又需面对来自高考的挑战,那么在面对这些不同挑战时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是否会呈现差异呢?已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同伴依恋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李小青,2012),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琚晓燕,2011)。因此,除了希望进一步确定羞怯与同伴依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同伴依恋是否在羞怯与学校适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之外,该研究还欲探讨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是否存在年级差异。
1 对象和方法
1.1 被试
通过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各4个班。共发放问卷605份,剔除无效问卷67份,剩余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89%。其中男生248人,占总数46.1%,女生290人,占总数53.9%。
1.2 工具
1.2.1 中学生羞怯量表 采用陈英敏(2013)编制的《中学生羞怯量表》,包含五个维度:面对异性的羞怯、谦和性羞怯、自我表现性羞怯、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指向陌生人羞怯,共31题,采用五点计分,5分代表“非常像我”、 1分代表“非常不像我”,其中第29题反向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被试的羞怯水平越高。研究中量表α 系数为0.89,各维度 α 系数为0.75、0.82、0.77、0.81、0.63。
1.2.2 学校适应量表 采用崔娜(2008)编制的《学校适应问卷》,本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常规适应、学校情感与态度、学业适应,共27题。采用五点计分,5分代表“完全符合”、 1分代表“一点也不符合”,除3、5、14、16、23题外,其它均为反向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被试的学校适应越好。本问卷在初中生中施测信效度良好,因此次研究对象为高中生,故正式施测前抽取300名学生进行探索性分析,其 α 系数为0.90,各维度上的 α 系数为0.78、0.84、0.75、0.67、0.70,具备良好的信度。正式施测时量表的 α 系数为0.89,各维度 α 系数为0.80、0.84、0.72、0.67、0.69。
1.2.3 同伴依恋量表 采用Armsden和 Greenberg(1987)编制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包含三个因子: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共25题。采用五点计分,1分代表“完全符合”、5分代表“一点也不符合”。同伴疏离维度反向计分。总分得分越高,被试同伴依恋的安全性越高。研究中量表的 α 系数为0.89,各维度 α 系数分别为:0.82、0.84、0.63。
2 结果
2.1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AMOS 17.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因使用自我报告法可能产生共同方法偏差,为减少该偏差,问卷包含了适量的反向计分题并随机安排问卷顺序。数据收集过程中强调匿名性、保密性,并强调数据仅限于学术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Harman’s One—factor Test)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共18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是16.07%,小于40%的临界标准,故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高中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显著负相关(p<0.01)。高中生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p<0.0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p<0.01)。详见表1。
表1 高中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续表1
abcdefghijk同伴信任0.22**0.36**0.19**0.12**0.041同伴沟通0.26**0.39**0.23**0.20**0.10*0.82**1同伴疏离-0.27**-0.43**-0.31**-0.14**-0.25**-0.39**-0.35**1羞怯总分-0.18**-0.23**-0.37**-0.08 0.10*-0.12**-0.13**0.32**1学校适应总分0.85**0.63**0.76**0.71**0.68**0.27**0.33**-0.38**-0.22**1同伴依恋总分0.29**0.46**0.27**0.18**0.13**0.93**0.91**-0.61**-0.20**0.37**1
注:*p<0.05,**p<0.01,a学校情感与态度,b同伴关系,c师生关系,d学业适应,e常规适应,f同伴信任,g同伴沟通,h同伴疏离,i羞怯总分,j学校适应总分,k同伴依恋总分。
2.3 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
图1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为:χ2(37)=124.08,RMSEA=0.07,GFI=0.97,CFI=0.97,IFI=0.97。模型拟合较好,羞怯对学校适应预测的路径系数显著(β=-0.15,SE=0.20,p<0.01);羞怯对同伴依恋预测的路径系数显著(γ=-0.10,SE=0.23,p<0.05),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预测的路径系数显著(γ=0.27,SE=0.04,p<0.001)。以上结果表明,同伴关系在羞怯与学校适应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为部分中介。
图1 同伴依恋在羞怯与学校适应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4 同伴依恋中介作用的年级差异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组比较的方法考察同伴依恋在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否存在年级差异。首先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群体建立模型分别进行估计,接着对高一、高二和高三模型同时估计,以上四个均为非限定性模型。高一模型拟合指标各项如下:χ2(56)=107.31,RMSEA=0.07,GFI=0.91,CFI=0.94,IFI=0.94,高二模型拟合指标各项如下:χ2(49)=119.77,RMSEA=0.08,GFI=0.92,CFI=0.93,IFI=0.94,高三模型拟合指标各项如下:χ2(50)=110.30,RMSEA=0.08,GFI=0.91,CFI=0.93,IFI=0.93,高一、高二和高三群体同时估计全模型拟合指标各项如下:χ2(37)=124.08,RMSEA=0.07,GFI=0.97,CFI=0.97,IFI=0.97,以上四个模型指标皆可接受,可进行多组比较,检验同伴依恋在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据以上定义以下嵌套模型:
模型1(基准模型):定义高一、高二和高三组的模型结构相同;
模型2:基于模型1,限定高一、高二和高三组结构模型中相对的路径系数相同。参见表2
对模型进行比较得出结果:Δχ2(26)=51.32,p<0.01,模型1和2差异显著,表明同伴依恋在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而言,高一模型中同伴依恋中介作用显著:羞怯对学校适应预测路径系数不显著(γ=-0.19,SE=0.43,p>0.05);羞怯对同伴依恋预测路径系数显著(γ=-0.26,SE=0.58,p<0.05);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预测路径系数显著(γ=0.31,SE=0.07,p<0.001)。高二模型中同伴依恋中介作用不显著:羞怯对同伴依恋预测路径系数不显著(γ=-0.10,SE=0.46,p>0.05);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预测路径系数不显著(γ=0.07,SE=0.06,p>0.05)。高三模型中同伴依恋中介作用不显著:羞怯对同伴依恋预测路径系数不显著(γ=-0.02SE=0.41,p>0.05);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预测系数显著(γ=0.21,SE=0.06,p<0.05)。
表2 同伴依恋中介作用跨组比较模型的拟合指数
3 讨论
研究探讨了高中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首先,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个体羞怯水平越高,其学校适应越差(韩雪,2016)。蔡政玲(2001)发现,羞怯水平高的个体在学校适应等方面较易出现适应不良,这与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类似。李彩娜等(2013)也发现羞怯水平高的个体更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其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以及对学校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高中生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这与陈丽君等(2009)研究一致,即同伴依恋安全性越高,学校适应能力越好。Allen(2008)指出,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关系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可降低其孤独感,并对其多方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身心的变化,与父母关系的疏远,繁重的学业压力等都会给他们的学校适应等造成困扰。这时,个体若能成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对同伴的安全依恋,不仅能促进其社会认知和技能的发展,而且能满足其安全感、归属感等需要,从而较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提高学校适应水平。
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羞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产生社交焦虑(Vassilopoulos et al.,2017),从而阻碍个体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严重者甚至会被同伴排斥和欺负。这与刘伯寅(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羞怯与同伴排斥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
再次,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表明,羞怯对学校适应既存在直接预测作用,又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学校适应。在遇到适应问题时,个体羞怯水平越高,越容易唤醒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Tsui,Lahat,& Schmidt,2017),这导致高羞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试图逃避,将自己封闭在自认为安全的空间里,减少与环境的接触以减轻焦虑,如此带来的后果是产生人际疏离,同伴交往的减少,较难形成高质量的同伴关系。不良人际关系本身会给个体适应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会因为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不能获得有效应对资源,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
最后,研究还发现同伴依恋在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年级差异。对于高一学生,同伴依恋中介作用显著,且为完全中介,但对高二和高三学生而言,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却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新环境,老师和同学多为陌生,该阶段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熟悉新环境,与周围人建立关系。若个体能较快建构起新的人际关系与依恋,则可以给个体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促进其学校适应。对于羞怯个体,人际交往的畏惧以及交往技能的匮乏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依恋,并进一步妨碍其学校适应,这可能是导致高一新生高羞怯个体学校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而进入高二、高三后,高中生已经与老师和同学建立了较稳定的关系,加之由于高考的影响,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对同伴关系的关注有所下降,同伴依恋的影响让位于其它因素。
综上,在高中阶段,羞怯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依然存在,它既表现在对学校适应的直接影响上,又通过影响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且这种情况在高一新生中更为明显。这提醒教师和家长关注高中生尤其是高一羞怯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对于高一新生,尤其是偏羞怯的学生,除学业适应指导外,还应引导他们认识其个性特点,鼓励其主动与他人交往,训练其人际沟通技巧,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依恋,这对他们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至关重要。另外,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在高二高三年级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对于高年级的高中生,可能有其它因素在其中起着更关键的作用。随着年龄或年级的增长,个体面临学校适应任务的不同,影响羞怯个体学校适应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以往的研究大多忽视了这一点,未来研究需更加细致,结合年级差异考察其它变量的作用,以使高中生学校适应的辅导更具针对性,从而促进羞怯高中生在各个年级不同阶段的适应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