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2018-02-23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中的词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教学的意义约有以下数端。
1.有利于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以文言文为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言”而非“文”,微观地“字字落实”,逐字解释、翻译,却忽视篇章教学。其实文言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熟悉文言语言外,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赏文章驾驭语言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对整体篇章的理解与把握的过程中实现的。
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篇章整体,仅靠字、词、句的解释远远不足,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感受文章的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之妙,如教授《寡人之于国也》,通过整体朗读就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是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孟子‘以战喻’举例论证得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孟子给出了‘民加多’的方法。整体朗读,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意,统观全篇,梳理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篇章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语文资源的积累
积累语文资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于语感,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语感是一种感受力,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因此它离不开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一方面是规范的语言文字在视觉上作用于人的结果,一方面是人在口头表达上刺激听觉器官而产生的作用,语感离不开这样的长期的耳濡目染。而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是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范文,是语言训练的最佳材料,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这些范文,长期坚持,必定既积累语文资源又增强了语感。
3.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朗读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长期坚持大声朗读练习,不仅能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准确、表达明晰,还能学到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如朗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退秦师部分,用心体会烛之武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劝说艺术,必然对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表达与交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朗读也可以使书面表达能力得以升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不由自主地将作品中采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如 《荆轲刺秦王》中“目眦尽裂,怒发上冲冠”这种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让荆轲勇猛、刚正的形象跃然纸上,日后写作便可模仿;朗读《六国论》则可以明确:一个中心(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构模式,这正是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学生借助朗读架起纸上文字与笔端文字的桥梁,书面表达便可逐步能力提高。
二、有效朗读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朗读意识
朗读意识欠缺,是高中生朗读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教师注重引导,强化学生的朗读意识,是首要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只有学生自己重视朗读,并从朗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能认识到朗读对阅读能力、审美情趣、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才会真正的爱上阅读。
(二)提升教师的朗读教学素质
教师朗读教学素质的提升包括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增强。朗读教学,考验的是教师朗读基本功。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掌握扎实的朗读理论知识,说好普通话,把握好节奏、停连、重音和语调等朗读技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多媒体辅助、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总之,朗读教学离不开那些有着先进教育理念、丰富学科专业知识、过硬教学基本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也是践行朗读教学的关键。
(三)根据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指导
无论是现代诗文还是古诗文,均可以通过朗读理解文意,只是不同文体朗读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1.现代诗文的朗读
现代诗歌的朗读。朗读现代诗歌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一首好诗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火花。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强弱等错综变化。以《沁园春·长沙》第二节为例,朗读节奏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后面的停顿是为了总领上片,引出“看”的内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后停使节奏舒展,强调范围之广;“遍”、“尽”“碧”要重读,强调程度之深;“击”重读,读出苍鹰翅膀搏击水面的力度;“翔”轻缓地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神态;“竞”重读延长读出万物生机勃勃、竞相生长的景象。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展示图景和播放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创设的氛围当中,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产生共鸣。
现代文的朗读。在现代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欣赏美。如教学郁达夫的《古都的秋》时,有意挑出这一段: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让学生试着朗读,学生往往读不出“缓慢悠闲”的北京味,更难能展现出北方人独有的儿化音的韵味。这时教师就加入儿化音慢悠悠地拖着长音读起来,同时让学生结合《故都的秋》所展现的“清、静、悲凉”特点去体会句中特别的味道。学生此时可能会开怀大笑,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声模仿,但反复朗读用心品味之后,就可以慢慢走进故都的“缓慢悠闲”的意境。
2.古诗文的朗读训练
古诗词的朗读。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交错,节奏鲜明,语言凝练,感情丰富,有生动可感的文学形象,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角色,与诗中景、物、人沟通,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如朗读杜甫的《登高》,我们就要身临其境,仰望茫茫无际、萧萧而下的木落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领悟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文言文的朗读。文言文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朗读为主,以朗读带动理解。如教学《苏武传》中“卫律劝降”部分可以安排“五读”:一音读,读准字音断句,学生朗读课文;二意读,读顺句子,朗读课下注释;三品读,品读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四情读,带感情朗读,体悟人形象;五演读,分角色朗读读出情境韵味,体会人物形象。
[1]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2]庞妍:《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徐鹤:《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张鑫:《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