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教学多文本主题架构*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论语》作为“四书”之首,无论是其思想价值,还是从细微角度涉及到词语、文句、语法特征,都对中国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论语》是解读中国思想的一把钥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入口;也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一把利剑。高中生学习《论语》有着重要意义。

我自1999年把《论语》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已经经历七八个轮次,历时十几年,我孜孜以求,一直坚持着《论语》等传统文化专题教学。虽然一些学生对此不解甚至不满,但更多学生认为“收获良多”。

我在《论语》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按照章节进行教学,到如今采用多文本主题教学,这其中不光是教学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教学效果也有着很大提高。

一、从“原汁原味”到“精挑细作”

最初,我按照《论语》章节内容进行逐章逐句逐字教学,《论语》二十章,从《学而第一》到《尧曰第二十》,每周一个课时,大体需要两个学期80多个课时。这种逐字逐句学习,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以及语法)的掌握有很大帮助。《论语》作为“四书”之首,文句优美韵致,富丽淡雅,是后来读书人追求的典范,譬如“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种典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就是高中文言句式的重点难点。《论语》中的许多词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观念”,譬如“仁、义、礼、智、信、忠孝、中庸”等等。《论语》中有许多处世做人道理和方法,譬如如何学习,如何交友,如何事君,如何做事等等。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可运用到今日高中学生写作和人生实践中来。但是逐章逐句逐字教学方法 “相对耗时”,为一些“功利”学生所不喜,而且,《论语》是典范的“碎片化阅读”,学生很难进行有机的架构,这就难以充分发挥《论语》的价值。

高三语文教学时间本来就有限,为了不影响其他功课,又顾及迎考复习,我采用“精挑细作”的教学模式。所谓“精挑”就是精选《论语》名句,譬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这些名句,除了老师细讲,还要学生用心记忆,然后学以致用,尽量用到作文中去。这种方法相对“功利”,但是考试“效果”不错!

二、从“精挑细作”到“植入运用”

“意在笔先”,立意是中学生作文的关键,学生如能巧妙地将《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植入”作文中去,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譬如论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学生用孔子“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来论证,就非常准确深刻,又形象生动。就现实高中议论文而言,每个主导性论点,都可以在《论语》找到有效的“理论论据”,巧妙运用《论语》到作文之中,常常无往而不利!

学习 《论语》可以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模式,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其“拔高”模式而“出新出彩”。譬如有这样一则典型片段: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有一天心有所悟:贫穷决不能有谄媚之心,富贵后决不能有骄纵之心,“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是做人的境界。子贡将这一“人生心得”告诉了孔子,孔子首先进行了“肯定”;随即进行了点拨:“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这一境界与子贡过去的“心得”相比立刻“判若云泥”。这就是作文教学中主题思想上如何“拔高”,有意识练习这种“拔高思想”的训练模式,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三、从“碎片式阅读”到多文本“主题架构”

学习《论语》常常采用“碎片化阅读”模式。这样即使“高效阅读应用”,也常常只能抓取“片鳞只爪”。要系统学习《论语》,多文本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此,我“打破章节”,舍弃低效识字训练,进行“主题架构”,组建“二十二”个主题,分为“二十四讲”:孔子其人其事;何为本;何为仁;何为道;何为义;何为礼;何为知(智);何为信;何为孝悌;如何立身;如何为学;如何为政;如何事君(爱国);如何交友;如何教育;如何做事;如何识人;贫与富;达与穷;言于行;忧与乐;中庸之道;传奇一生。

《论语》“二十四讲”,围绕“三种视角”“四个纬度”,可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化盛宴”。《论语》中深藏的精神内涵,千百年来如同血液融入每个炎黄子孙身体,如同钙补进了中国人的骨骼,更是一种独特的气场,形成了中国人的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三种视角是:其一,“何为本?”用哲学上的观点,就是“我是谁!”“认识你自己!”《论语》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是从人区别于禽兽的“种差”,提出“本立乃道生”“君子务本”等思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第一个践行这句话的,就是孔子及其门人;其二“如何做?”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立身”“如何为学”“如何为政”“如何交友”,涉猎人生方方面面。其三,“有何风范”,人应具备怎样的情怀,如何笑对“贫富”“穷达”。这些代表了孔子对于人类的 “终极关怀”,即对人存在的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尊严,人生存欲求和权利,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最终指向,“成为怎样的人!”“文质彬彬,然后为君子!”而君子之风,君子之格,都是中国人追求的高标!

“四个维度”即从个人、社会、国家、人类整体四个维度处理各种关系和解决各种矛盾。

(一)个人维度。表现为如何立身修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通过“思”与“行”达到自我提升。孔子提出人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但孔子反对一味地“三思而后行”,提出“再思想”,也就是反复思考方可行动。“行胜于言”,是检验人的高标。用荀子《劝学》所言“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通过“行”把修身的最高目标指向“仁”,“仁”什么?是一种人生追求或者最高境界,用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 《对于孔子所理解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中说:“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二)社会维度。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实现“里仁为美”。《论语》中人与人关系首先是“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通过“礼”,达成“和为贵”,实现“泛爱众而亲仁”。如若目的无法达成时,控制要求“反诸己”,努力自我解剖和自我建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国家维度。孔子提出的忠君爱国观念,特别是后来模式化为“三纲五常”,一段时期以来该观念被认为只是维护封建制度,甚至被近代启蒙思想家称之“以礼杀人”。其实,如若还原《论语》原生态语境,我们就会看到孔子提出的忠君爱国总是互为支撑的,例如: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第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第二)

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求百姓服从,获得百姓敬重爱戴,让百姓对国家忠诚,必须从自我做起,建立公平平台,尊重爱护百姓才能受到百姓真心的拥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要求百姓敬业爱国诚信友善,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环境,让公民享受身在其中的“红利”。

(四)人类维度。《论语》中孔子弘扬的价值观代表人类对大自然的“觉解”。这种“觉解”用冯友兰先生的话就是 “天地境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形象指出孔子作为“木铎”先师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体悟孔子的思想,首先要感悟孔子的情怀,孔子的“言”与“行”,孔子的“忧”与“乐”。 孔子虽在人伦之中,但孔子的人伦思想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不违”“无违”就是倚天顺时、顺应万物。

借助多文本阅读,对《论语》核心思想进行重新建构,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意义。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