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校心理学情感

□ 韩 娜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各界输送合格劳动者及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德育状况将直接影响新世纪劳动者的道德水平及整体素质,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受各种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受到强烈冲击,一些职校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学校的培养、教师的关怀均熟视无睹,亲情、友情、师生情越来越淡漠;对别人提供的帮助觉得理所应该,反应麻木,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和他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这些行为概因感恩教育的欠缺和学生感恩意识的薄弱。因此,针对职校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更具有紧迫性。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美国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等人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出版为标志,有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并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当前,有很多心理学家把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心理学家罗森伯格把感恩看作是受惠者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情感特质。麦克卡洛夫等人则认为,感恩特质不仅是存在的,同时也是可以被测量的,他们还认为感恩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主席芭芭拉·弗里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展人们的注意、认知和行动范围,更有利于个体尝试新方法、新策略,创造更多有利于个体成长发展的条件。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与满足、兴趣、喜爱等其他积极情绪一样,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职校学生感恩教育即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职校生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能够知恩、识恩;增强职校生的积极体验及感恩情感的发展;知情结合,促进职校生积极的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的养成。本文以江苏省某职业学校为个案,对不同专业的4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江苏省职校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实施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职校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阈,提出对职校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较为有效的对策。

二、职校学生感恩现状

1.对父母方面。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并努力为子女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作为子女,最应该感激和孝顺的就是父母。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职校生认为父母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比例超过90%,由此可以看出职校生能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有感谢父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未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在生活中经常抱怨甚至顶撞父母,要求父母有求必应,动辄向父母大发脾气。还有部分学生在校茫无目标,整日浑浑噩噩,把父母的殷殷期望置之脑后,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可见职校生对父母的感恩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我知道、我明白”的层面上,内心并没有理解,并且不能和行为结合起来。

2.对学校、教师和同学方面。职业学校是对职校生进行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指导等繁重任务,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场所,为职校生成才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关于“你对现在的学校,平时的想法是”这一问题,只有27.04%的学生想法是“感激多”,选择“抱怨多”的竟有31.63%,更多的学生选择“没想过”。说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设施设备都熟视无睹,觉得是理所应该,心存感激的只占少数。

对教师的感恩方面的问题,如“你对辛勤培养过你的教师表达过感谢吗?”回答“从来没有对老师表达过感谢,只是把它藏在心里的”的有一半以上,认为“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没有必要感谢”的学生竟然还有12.24%。回答“有,并且经常看望教师”的学生只有13.27%,“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会给教师送去祝福和表达感谢的”仅有19.9%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与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相类似,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教师的教育之恩,但有言语或行动表达的相对较少。

在问到“你如何对待关心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时,有超过30%的学生“没感觉,没表示过感谢”,甚至3.57%的学生“觉得是应该的,没必要回报”。说明学生并未意识到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及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道德准则。

3.对国家、社会,对自然方面。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为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做好了支持和保障工作。在问卷调查中,回答“你怎样看待国家对职校学生减免学费或发放助学金的政策”时,55.6%的学生,即只有一半学生对此心怀感恩,还有22.9%的学生对国家给予的减免学费和助学金支持政策认为“理所当然”,8.1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努力所得”,对国家和社会毫无感激之意。

关于对自然的认识方面,89%以上的职校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认为应该“感谢自然”,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在现实校园生活中,学生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经常不关水龙头、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行为还较为多见,可见由认识上升到行为还有一定距离。

三、职校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首要环节,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和孩子相处最密切的人,比起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深刻、也更直接。在问卷中,对“父母是否教育你要懂得回报和感恩”这一问题,选择“从来没有”的学生占11.73%,“似乎没有”的占9.18%,“偶尔有”的36.22%。由此可见,受应试教育和各种社会竞争的影响,许多家长给予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总是和别人的孩子攀比,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重视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忽视了情感和品质的培养,单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技能的掌握,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孩子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的普遍缺失的原因之一。

2.社会宣传力度不足。对“你觉得现在社会上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如何”这一问题,有38.26%的学生认为“不够充分”,还有13.75%的学生认为“远远不够”。只有11.23%的学生认为“非常充分”。可见,社会并未将对青少年的感恩和感恩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社会缺乏感恩氛围,忽视感恩教育,导致人们意识不到感恩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趋冷漠,这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也将影响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的推进和扩展。

3.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学校感恩教育进行的调查中,对“你所在学校感恩教育的情况”这一问题,竟有41.33%的学生选择“从不进行”,31.63%的学生选择“偶尔进行”,而对问题“你对所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感恩教育活动的看法”的回答,认为是“形象工程,配合完成任务”占28.06%,还有11.73%的学生认为当前职业学校的感恩教育“宣传及活动形式单一”,这充分说明了职业学校并没有开设与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

虽然只是一所职校感恩教育的调查结果,但这有利于我们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总结当前职业学校感恩教育的的普遍情况,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未将感恩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这势必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当学生发现感恩教育不被学校、社会以及家长重视时,可想而知,他们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和理念,理所应当地认为感恩是可有可无的。

问及“你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感恩知识”时,希望通过“网上论坛、群聊讨论、微信分享各自内心真实想法”的学生最多,有92.41%,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可程度非常高。其次是通过“学校开展的课程教育”来进行的有72.34%,也有不少学生选择希望通过收听广播、阅读书籍、听讲座等形式获得感恩知识。学生的选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更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来实施感恩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加强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感恩教育不但能促进职校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更能提升学生幸福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对职校生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感恩认知观念,培养积极的感恩情感,更要注重将认知、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感恩行为,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1.引导中职生知恩、识恩,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古语有言“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普通心理学认为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一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其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因而,对职校生的感恩教育应首先从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感恩认知着手,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感恩情感。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是学生乐观学习、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就需要让学生学会首先学会正确、积极地解释一些感恩现象。如“怎样认为父母、教师、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消极的解释也许是“理所应当的”“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他们的义务”等。而积极的解释风格是“那是关爱我们的表现”“他们认为我们是重要的人,这让我觉得温暖”“他们的帮助让我觉得幸福,我也想以相同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等。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职校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解释风格,采取正确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使学生从被迫学习感恩到思想上主动认识、积极解释感恩现象及行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相信学生,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阅读书籍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当职校生能将别人对自己的善举和帮助进行积极的解释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他们就能理解父母对自己养育是艰辛和充满关爱的;就能认可教师、同学对自己在学习上的帮助是充满友好和善意的;能懂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环境以及国家、社会、学校的培养都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给予。

2.强化职校生积极体验,促进感恩情感发展。

塞利格曼认为,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使人产生更全面的注意力、更高的创造力和更利他的行为。所谓感恩情感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或对自己的帮助,并设法报答的内在体验。职校学生感恩教育是否有效,仅仅通过加强认识是不够的,还与其情感体验的程度和强度有关。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认识和行为的动力,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情动人,感化学生。

(1)让孩子在家长的榜样示范中体验积极情感。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画面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劳累一天的年轻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宝宝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多么令人动容!可见,家长积极的感恩行为示范对子女来说就是最好的教材。家长如果能经常带着孩子去看望家里的长辈、老人,帮他们解决生活所需,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和爱,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常与父母谈心、散步等,这些美好的画面和情感交流将深深地根植于孩子的心里,久而久之孩子会向父母投以尊敬、佩服之意,形成积极的感恩体验,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效果更好。

(2)让学生在学校感恩教育中体验积极情感。学校是进行感恩教育、提升职校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阵地。首先,职业学校感恩教育应从构建校园感恩文化着手,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将能体现感恩理念的名人名言、感恩典故、感恩漫画等装饰墙壁或亭台楼阁。还可以通过一些盛大的仪式、典礼,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来宣扬学校的育人理念,宣传感恩思想,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处都能体验到浓郁的感恩氛围。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设积极的网络环境。众所周知,网络在职校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可以通过建立校园感恩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感恩公众号、感恩微信群等方式来宣扬传统感恩文化、发布感恩事迹、交流感恩话题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优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营造出一片温暖的感恩世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最后,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活动能有效激发职校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责任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职业学校可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感恩思想来丰富职校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等,一些有意义的西方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也逐渐在学生中盛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以利用并顺应这种潮流,在浓重的节日氛围中去进行感恩教育更容易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激发学生感恩情感的产生。同时,职校班主任也可以在班级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班会,一般而言,学生在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启发,情感体验会进一步升华。当然,也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的各类比赛,如“感恩瞬间”摄影比赛,“亲情、友情”征文比赛、“校园感恩人物”评选等,让学生在各类感恩活动中加深认识,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3.知情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感恩行为及习惯的养成。感恩行为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感恩认识、感恩意识的水平。孔子说:“敏于学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并指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感恩行为是感恩水平的外部表现,职校生感恩意识和情感只有通过积极的感恩行为才能加以表现。行为是认识和情感的结果,能够体现感恩教育是否有效。职校学生的感恩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和情感层面上,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于行,学会报恩,善于施恩,逐步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

(1)家长对子女的养成教育是形成感恩习惯的基础。家长应教育子女从小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应教育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房间、刷洗马桶、洗衣烧饭、照看弟妹、照顾宠物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责任心,还能让孩子在劳动中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不易,正确解释感恩现象和行为,增强积极的感恩认识和情感,并将感恩之举落于实处。

(2)学校创造感恩平台和机会是学生践行感恩的关键。在职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引导职校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施恩、报恩。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感恩平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恩图报。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如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去孤儿院献爱心,探访困难家庭,向灾害地区捐款,开展爱心献血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践行感恩,从而强化认知,加深内心体验,促进学生优良习惯和品质的形成。

(3)社会支持是职校学生养成感恩行为习惯的保障。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主动承担责任,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公民感恩意识,优化社会环境,多渠道、多途径地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宣传感恩文化,提升广大公民的道德素养,为职校生践行感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保障。如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些具有影响力感恩文化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感恩实践基地等,来满足广大职校学生践行感恩的需求。发挥和完善各个地区的烈士陵园、博物馆、英雄纪念馆、图书馆以及青少年实践基地等的感恩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家园的亲切和温馨,进一步促进职校生积极的感恩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雯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39-41

[2]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陈冉.“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4]常芳.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3.

[5]宋文胜.探索感恩意识培养的有效实践方式[J].中等职业教育,2011,(5):28-29.

猜你喜欢

职校心理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