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2-23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 梁 敏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建构化学思维,即从“知识为本”转向“思维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为学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是核心,力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具体体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六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自主发展强调自我管理,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社会参与强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就高中化学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指导学生将视野放得长远,努力提升境界,实现自我发展,力求培养完美人格,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化学思维、化学素养、信息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能力;培养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要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标准要求)不健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各项指标, 但尚未形成检测是否达标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训练强度不够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实验,都是事先准备好所需要的器皿材料,按照既定操作规范进行验证,而非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查阅资料、设想实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亟须加强
现代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纵向延伸,却忽略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横向拓展。
(四)化学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教学资源亟须补充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内容, 展示相对应的课程资源, 同时要开设“第二课堂”,如科普知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化学讲座、化学知识竞赛、趣味小实验等。
四、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聚焦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知识又是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聚焦核心知识就是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深入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从中感悟化学的本质,把握化学变化的规律, 才能培养学习能力,建构化学学科思维,才能自主或创新设计完成一些化学探究性实验。
(二)建构化学思维
建构化学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意识,加深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等基本观念的理解。如守恒思想、对立统一思想、验证和探究思想、一般和特殊思想、归纳和演绎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等。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重构化学思维,达到学生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及高科技中的综合应用问题的教学目标。
(三)引导实验探究与创新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探究性实验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相应的知识教会学生养成探究精神,运用相应的方法持续深入探究,确保学生探究的独立性,结合“第二课堂”逐步提升和加强综合化学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四)个人和社会价值发展
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思想,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可能对现实造成的各种影响,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行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教师找准方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化学思维,指导完成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化学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将五个维度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所必须培养的核心能力与品质,揭示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这是本课题探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