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2018-02-23海南省农垦中学刘红禄
□ 海南省农垦中学 刘红禄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教育部新颁布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法治意识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任重道远,诸如校园欺凌等违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学生法治意识素养亟待提升。这就需要教育部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践行法治教育,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培育法治认知
整合课程资源,渗透法治教育。课程是开展法治教育的基本依据,课堂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含、渗透大量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整合资源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如必修一《经济生活》就涉及大量的经济法律知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法律是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基本遵循,遵守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违反法律必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资源,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际对学生开展法治意识教育。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秩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最近发生的两个经济生活事例进行分析,一是据新华社5月10日报道,安邦保险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辉因集资诈骗罪和职务侵占罪被判18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4年,并处没收财产105亿元。二是2018年4月22日中兴通讯发布公告称,公司高度重视出口管制合规工作,把合规视为公司战略的基石和经营的前提及底线。通过对这两起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进行法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法治意识。
重塑课程体系,推进法治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必修课程开设《政治与法治》模块,学分2分,占必修总学分三分之一;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开设《法律与生活》模块,学分2分,占选择性必修总学分三分之一;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法官与律师》模块,作为三个选修模块之一。法治课程无疑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同时也形成了相对旧教材较为系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有效开展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奠定了基础。基于课程的改革,广大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树立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治素养。
二、丰富教学方式,强化法治意识
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法律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法律条文表述更多的是采用“法言法语”,具有抽象、概括、严谨、准确的特点,只注意含义精确而不考虑生动效果,有时晦涩难懂,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案例分析法是适合法律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采用包含法律问题的真实生活案例,诱使学生探讨其中的法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将抽象的法律知识情景化,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具体化,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领悟法律的内在价值,自觉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素养。
推广活动课程,拓展学习路径。活动型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而且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学时中有三分之一学时是社会活动学时。社会活动不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探究活动环节,而是特指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与相关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活动内容。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社会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活动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义工活动、职业体验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法治素养。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体验。法治教育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法律知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学校可以结合普法要求组织学生学法律、用法律,组织法官进校园宣讲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法治专题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开展法治宣传黑板报宣传栏的评比活动,结合禁毒教育宣传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学习掌握禁毒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法治教育课外活动,将法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活动中感知法律,在活动中体验法律,让学生学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意识素养。
三、参与依法治校,践行法治思想
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培育法治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法律的权威在于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如果懂得了法律知识而不去遵守,法律如同一张废纸。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教会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让法治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融入价值理念,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品格素养。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活的法治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践行依法治校,让法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法治,让法治融入学生的精神骨髓,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
整治校园欺凌现象,建设平安校园。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现阶段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威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严重破坏了校园的法治环境,冲击了学生的法治观念。因此,必须严厉整治校园欺凌现象,打击校园暴力行为,让施暴者得到惩罚,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还学生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人人都要认真遵守法律,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制裁,每个人都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禁参与吸毒,打击校园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法治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法治的熏陶。
支持学生自主管理,践行依法治校。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利用军训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且安排考试,要求人人过关,特别是针对校园“五大禁令”,反复学习,反复强调,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学生管理的许多规则由学生参与制定,如对手机的管理,部分学生、家长同意不带手机进校园,部分学生、家长希望能够允许学生带手机。针对部分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现象,学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加强手机的管理。经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规定学生周日晚上到校就要将手机统一交给班主任管理,周五放学从班主任处领回,每个班级购买一部公用手机,由班干部保管,家长有事可以通过这部班级公用手机进行联系。在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管理规则的同时,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团队严格执行学校管理的“法律”并检查督促。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冲突,通过这些问题与冲突的解决,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公平、正义的内在价值,领悟法治的精神实质,让学生亲身感受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门要不断总结法治教育经验,探索法治教育的新途径,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深入人心,推进依法治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