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教学中友善价值观的渗透
2018-02-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针对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友善价值观进行探究。
一、友善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从字面意思来看,“友善”是“友”和“善”的统一,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友善”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孔子曾提出与“友爱”相近的“仁爱”思想。子曰:“仁者,人也”,又曰:“仁者爱人”。在儒家思想中,“仁”被看作是人的本质,“爱人”是一种人际之间的道德义务。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不再局限于朋友亲邻之间的“结交友好”“亲近和睦”,而是面向全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与善良的交际原则,体现的是人们之间彼此交往的一种“向善”的期待,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友好感情。结合现代的社会实际,我们可以将“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概括为“公民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谐共处的社会局面”。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友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内在需要。强调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但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但效果不理想,更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方位的友善价值观的宣扬和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中学生进行渗透。
2.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从墨子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仁民而爱物”等先贤圣人的言论著作中,都可以寻找到“友善”的影子。这些思想烙印在中华几千年文明之中,经历历史的筛选与沉淀,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代传承,影响深远。可以说“友善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营养和旺盛的生命力。
3.是深入理解传统经典名篇的现实需要。对现今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接触就是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学习。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了筛选的中国古代文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言作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上都讲求“文以载道”,他们写文章是为了阐释道理或者弘扬精神。因此,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是从中学习它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品质。古圣先贤自身的成长也是经历了中华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他们也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4.是学习古圣先贤人生智慧的迫切需要。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传统经典文言篇目的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吸取古代圣贤先哲的智慧,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范式,从而提升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会将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结合去理性评价和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在传承的同时创造优秀的新文化,同时帮助自我的发展与进步,成长为有着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友善价值观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友善教育素材。对“善”的追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孩童初识字时学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为人处世要“善”。例如在七年级学习 《论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以孔子“仁者爱人”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而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都在追求、实践并且传承这种“仁者胸怀”。在现代社会中,中学生也需要了解和学习这种仁者胸怀的人生观,从而“立志成人”。九年级教材中范仲淹的名篇 《岳阳楼记》,作者正是对“古仁人之心”产生了共鸣,从而发出了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悟。现代中学生又可以从范仲淹的文章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与追求。通过文言文教学,便可以将这种精神、情感、信念传达给中学生,使中学生明白学习与读书的意义,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深层次地挖掘优秀的文言文篇目中的友善元素,并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使其对中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化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其最主要依据还是受教育者,即教师所要面对的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适应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的素质、客体的教学情境要求相适应。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本文认为最普遍适用文言文教学的便是情境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串讲法、演示法而言,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地身临其境去学习与感悟所学习的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
情境教学贯穿在整体感知文本与精读研究文本两个模块中,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例如在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元方和来访的友人,让学生立足于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自主设想当时的人物心态来进行对话,切身体会元方及友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关于“元方入门不顾”这个行为是否也是一种失礼的辩论,从而使中学生深入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品行的看重,也可以体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思辨风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与阅读 《世说新语》这本书。初中文言文教学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促使中学生真正地拥有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代入角色,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地揣摩文本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应当如何处理问题。
教师选择联系时事进行对比分析。例如 《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句子,这句也会联系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思想,两句都提出了要像尊敬自家的老人一样尊敬其他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其他的孩子。这样的倡议在当今追求名利的社会中,有警醒而现实的意义。而最让人难受的是,现代却有一部分人理直气壮地反对甚至鄙夷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一些产生社会争议的事件,例如对“老年人碰瓷讹诈”系列事情的分析与挖掘,让学生在充分的争论中明白“友善”缺失的可怕后果,理解古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的伟大抱负,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建构友善的课堂关系。“友善”的第一要义即“尊重他人”,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做到“尊重他人”,建构良好的课堂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最终在课堂上达成和谐共处的局面。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或学习,学生会感到心神安宁,感到生活的喜悦,激起生活和学习的愿望,从而开展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
教师友善、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人”尊重。现代教育也十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同自己一样是完整独立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独立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也要做到信任自己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来澄清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组织相关材料,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相关知识,学会“放手”,相信自己的学生,保障他们自主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把他们看作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正是因为青少年还不够成熟,还处于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才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
学生尊重、信任老师。一味地强调教师要如何做,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让教师有力不从心之感。结合当今社会现状,中学生主体意识、批批判意识增强,情感日益丰富,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与设计人生;家长与社会对教师的成见也对学生不尊重教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尊重”是搭建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关系平台的第一步,中学生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要积极、科学地与教师建立关系。其实,中学生也应该将教师还原为一个本质的“人”来看,既接纳他们的优点,也接纳他们的不足,不能只拿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老师。同时,中学生要学会信任自己的老师,信任是尊重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沟通才有效果。
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在课堂上,另外一种关系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意识、情感与个性。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学生之间也应学会“友善”地对待同学,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谐交往。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与能力都有差异,在这一次学习活动中某个学生是其他学生的教育对象,但在另一次学习活动中这个学生可以是其他学生的教育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是万能的,可以是教师、学生、教学评价者。某些学习活动可以个人或小组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取长补短;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被激发,从而化为努力向上的不竭动力。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学会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究。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遵循文本中所蕴含的内涵,充分挖掘其中的友善价值观因素,并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构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课堂关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友善价值观。让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