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香港电影风格趋向及创新突围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2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香港

陈 怡

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发展迅猛并逐渐向内地蔓延,但在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香港导演因为缺乏“港味”而遭受影视界唏嘘;其次香港原有电影市场的局限性影响了香港导演的创作风格,短时间内很难与内地市场完美融合。当下,香港电影对自身的发展现状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陷入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却又受到政策打压的困境中。当年纪较轻的演员出现在电影中时,如《英雄本色》中的兄弟情义,《半生缘》中的丝丝忧伤,《大话西游》中的疯癫搞笑等,都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回忆的表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明白这一现象被叫做“香港新浪潮”。本文主要是对香港电影的后续发展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1 新世纪香港电影的特点

1.1 新世纪港片的视听语言特色

在香港电影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直和观众存在密切联系导致香港电影融入了大量社会世俗元素。其中,视听语言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从画面来看,许多导演都汲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绘画风格,给画面留出大片空白使观众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声音部分更多运用自然声,既能给观众以真实的感受又能创设优美空灵、充满民族特色的意境,而其中的台词采取夸大的方式给人一种愉悦感,反对平淡的阐释,忽略了叙事这一初衷,从而达到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期望;就画面色彩而言,简单又具有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影片《倩女幽魂》中,在阑若寺那一场戏大量运用红色渲染迷幻的气氛,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了强烈致幻感;镜头运动更是突出了新时期香港电影的民族特性,如《青蛇》中,开篇运用静的镜头表现法海立于闹市之中,静看人间迷乱,衬托出人间混乱的景象,这种以静衬动、动静相宜的展现方式相当具有民族特色。香港电影一直恪守的原则是以商业为导向、注入娱乐性元素,在台词的撰写方面采取商业化模式,剪辑也是本着影片衔接良好的原则进行,普遍使用短镜头。采取理性主导、满足合理的逻辑需求这一方式来叙事,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台词更趋向于理性,与过去的电影相比有着以叙事为主的突破。

1.2 内地人符号在香港电影中的身份转变

在新世纪的香港电影中,内地人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的港片虽展示了不少内地人,但从未真正展示过内地人。新时期的香港电影中,内地人形象地位得以提升,大量角色呈现出地位变高的趋势,最终演变成社会先进阶层。该角色地位的转变和社会文化等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关联。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内地角色不断在香港电影中出现。内地人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香港电影的发展趋势,如早期的《省港旗兵》和《打蛇》中内地人卑微的角色地位,再到《无间道3:终极无间》和《毒战》中的沈澄(陈道明饰)和张雷(孙红雷饰),这种角色地位的转变也说明了香港电影侧重点逐渐向内地偏移。而杜琪峰导演的《单身男女》中,来自内地的程子欣(高圆圆饰)是高档写字楼里的兼任投资分析师,可以看出她已经融入城市的发展节奏。但这与《香港有个荷里活》中住棚户区的东东(周迅饰),由任人唾弃的卖身女转变成受人欢迎的白领,由闭塞偏僻的棚户区向高档商业区迁移的情节存在差异。

1.3 内地城市地位的转变

过去的香港电影没有过多提到内地城市,有的话也通常以二级城市的身份来衬托中心城市。如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中呈现出朱珊珊的老家在农村,《榴莲飘飘》中呈现出阿燕的老家在黑龙江的牡丹江。电影展示这些内地城市,主要是为了烘托香港的中心地位,同时以城市人的视角折射出其对朴素纯真的农村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但香港电影中的内地人,大部分都是劳动阶层,不曾有过属于自己的空间。随着港产片的发展,如今内地城市的身份有所转变,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如彭浩导演的《志明与春娇》的情节背景也是在香港,但在上映时却把背景更换成北京。此外,电影中也屡次出现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树大招风》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取景都离不开内地,而电影中也不乏有广州火车站等大量内地城市元素,除此之外,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一开始内地城市以闭塞的形象烘托香港的中心地位到如今不乏有内地大城市出现,这种内地城市地位的转变,是新世纪香港电影的一大改变。

2 新时期香港电影的困境

2.1 香港导演面临信用危机

新时期,不少港片制作较为敷衍,有的甚至剽窃旧作,电影人对待电影的态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新意不够。王晶导演的电影如《大内密探零零狗》《财神客栈》等难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尽管刘镇伟的《越光宝盒》阵容奢华,请来五十八位明星加盟,但也只是把当时的流行用语与一堆搞笑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不思索这些元素之间有无逻辑关系和其他深意,影评界将其批评得体无完肤;而《东成西就》则是在卖弄情怀,透支前期信誉;陈嘉上执导的《画壁》和《四大名捕》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平庸之作。这些导演以前都有过十分优秀的作品,与其说他们是“江郎才尽”,倒不如说他们创新不够,或者说过多偏重经济效益。质量低下的影视产品之所以大行其道,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的电影制作人对内地的制片模式并不熟悉且尚未习惯,内地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充足的投资方往往文化涵养有限,而新成立的发行公司在运营手段方面略显欠缺。有些投资方还会干预电影的制作,严重影响作品质量。香港影人来内地合作一定要全方面考查投资方的条件,谨慎挑选合作的公司。

现在,内地观众在文化品味与审美要求上有了很大提高,敷衍了事的作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香港电影产业经过之前的萎靡不振,目前情况虽说有所好转,但与从前那个辉煌时代仍然相差甚远,如今的香港电影还在迷茫的沼泽中苦苦挣扎,必须调整跟风的心态,改变不认真的创作态度,用心研究内地观众的喜好,熟悉新时期的运作规律,才能赢回市场。

2.2 两地观众审美取向的差异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氛围不同,其电影作品气质也存在较大差异,香港电影繁荣时期具有成熟的商业类型经营理念与操作模式,而繁荣期发展成型的商业类型经营理念与操作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新时期。还有些香港影人急切渴望内地市场而在创作上丧失了娱乐元素,考虑了太多市场导向却缺少对其作品自身的关注,不但未能赢得内地市场,连香港本土的票房也大大缩水,观众面对大量劣质的港片怎能不产生心理抵触,真正能两地都获得好评的电影寥寥。在香港导演集体“北漂”初期,一些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后,香港人便对日渐壮大的内地市场给予厚望,但事实是大部分香港电影在内地并不卖座,还有不少电影在香港获得一片好评,在内地却并不受人欢迎,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地观众审美取向的差异。《七剑》在香港反映平平,在内地市场却吸引了大批观众,许多内地观众表示《春娇与志明》并不好看,而香港观众却乐在其中。这是因为影片把共鸣元素限制在了香港小众范围内,没有顾及内地观众的喜好。影片的背景是香港颁布禁烟令,亲身经历过的许多香港观众感同深受,而内地政策不同,影片中掺杂了大量俚语粗口和新鲜前沿的港式生活体验,对内地观众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他们无法理解男女主角微妙的细致感受,两地观众对于爱情观的不同理解也是造成审美差异的隔阂,香港本土的爱情观更带有嬉戏的表征,而内地人显然还不能接受这种看似游戏的男女关系,结果票房和口碑就有了很大出入。

2.3 固守所带来的尴尬

港片的精髓在于它传达的都市气息和乐观的拼搏精神,以及敢于调侃一切的无畏情怀。所谓“港味”,并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几十年来香港及岭南文化所形成的影像风格。香港制造在新时期更多地表现为香港精神的传递。当合拍这种形式成为香港影业的救命稻草,以往香港电影中的独特视角也渐渐模糊。香港导演自我定位不清楚,拍摄的影片变得沉闷严肃、注重说教,就连武侠片也没能逃脱此种倾向,《叶问》《霍元甲》都少不了向观众灌输人生大义、家国情怀,经典的港式武侠如《醉拳》《黄飞鸿》等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娱乐元素明显减少了。如今香港电影的主战场在内地,香港本地制作的电影反而找不到优秀的人才,制作中心转移,大量培养了内地的摄影师、导演。香港电影北上不仅限于人员迁移,资金也大量流向内地,如《疯狂的石头》就是由港方出资内地执导。这造成香港本土电影市场资源大量流失,本土电影只能走小成本路线,难免在题材上有所限制。

3 新时期香港电影的前景与出路

3.1 把握市场导向,顺应大众需求

在商业化语境下,判断一部作品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票房,资金是电影再制造的条件,同时决定了先进的技术、精良的画面等硬件质量,以及是否有能力邀请有影响力的明星加入。而取得票房佳绩首先要面向大众,商业因素显然是香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新时期,迎合市场导向不仅要注重把握以往擅长的商业节奏,还要兼顾适宜内地观众口位的人文关怀及历史感。香港导演此次北上,应把自己摆在新人的位置上从头来过。香港导演一直在为“接地气”而努力,《失恋33天》成为票房黑马的时候,香港一众导演还一起研究过这部电影为何如此成功,他们以孜孜不倦的态度与敏锐的市场发掘能力继续摸索着前进方向。

3.2 反映社会现实,坚持乐观精神

香港电影一直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不过,在影片创作时或多或少还是会将社会现实映射到电影影像中,因此,娱乐内核即社会现实。另外,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香港电影乐观自信的精神也体现在他们大多数电影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尤其是孩子这个未来希望的象征被多次呈现在荧幕之上,再现于影像中,无论是充满暴力隐喻的影片《英雄本色2》《喋血街头》,还是《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都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象征着明天依然充满希望;香港电影经典的“古惑仔”系列,对帮派的处理上也塑造了很多年轻英雄的角色,更加年轻化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影片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和儿女一代形成了鲜明对比,父辈的爱情最终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误会与误会消解中逐渐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作品,但在影片结尾婴儿的出生如一缕希望的阳光照进这个灰色的故事中,给观众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和明亮的色彩。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在未来发展中应保持的。香港电影今后的出路也应坚持反映现实生活,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

3.3 新传媒行业的多元化经营

新型传媒行业的崛起,网络媒体的发展为电影开辟了新的营销模式,但也冲击了传统院线。新时期的香港电影产业应参考借用新传媒工业的发展模式,将市场营销渠道朝着多元化拓展,网络产业兴起之初曾夺走了影院的一大批观众,给传统院线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善于改革的香港影人很快将网络院线纳入覆盖范围。除网络市场外,一部分电视媒体也发展为电影工业的下游支柱。电视台购买电影版权,不少高清电影频道开播,一些怀旧影片经过再次解构借助网络效应与次时代又获得了生机。

[1]张燕.刘伟强:香港电影的潮流推手[J].当代电影,2012(2).

[2]车琳.交融、共生与困境——华语合拍大片中的香港文化[J].当代电影,2012(1).

[3]许立勇,陈娴颖.1+1公式——新世纪以来内地、香港、台湾合拍影片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当代电影,2012(1).

[4]沈维琼.审美交融中的国产魔幻电影——以近期魔幻作品看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美学[J].当代电影,2012(1).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香港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