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传承母题下文化节目的破局发展策略及传播价值
——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传播价值流传

王 齐

1 文化节目发展与《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在各类游戏真人秀、明星娱乐秀等综艺节目的喧嚣声中,文化综艺节目被大众喻为“一股清流”[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以及河北卫视《中国好诗词》等文化节目的推出,为社会注入了一股品味经典与文化传承的涓涓清流,且正逐渐形成一种“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发展趋势。同时,为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文化类节目不断在内容拓展、呈现形式和衍生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值得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囿于传统古代文化,还应囊括灿烂的现当代文明。如抱着“传统”二字简单地以时间轴对古代和近现代、当代文化进行区隔,不仅给节目策划制作带来“裹足”之困,而且实为背离“传承”要义的封闭思维[2]。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于2018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该节目播出之初采用从大年初一至初三连播的形式,一经推出立刻凭借话题“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占据了微博热搜榜首,开播次日更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3]。《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共计11期,以“和诗以歌”的模式,由经典传唱人与表演嘉宾现场演绎经改编的古诗词,之后由鉴赏团进行内涵解读和歌曲点评,现场观众则为作品“点亮红心”,第11期“年度盛典”中重温上榜经典。截至4月21日《经典咏流传》第一季落幕,该节目官方微博账号粉丝达327万,话题阅读量达10.1亿,可谓吸粉无数,影响广泛。

该节目作为经典传承母题下一次积极且成功的探索,为相关节目提供了破局性发展创新策略及传播价值方面的研究范本。

2 《经典咏流传》的破局性发展创新策略分析

2.1 二度创作打破“打包”传播模式

当前,以经典传统文化传承为产品内核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正以井喷态势增长,节目多采用“明星+经典”或知识竞赛的传播模式,通过明星带领观众品读经典进行文化传播或聚集大量明星与素人进行知识竞赛的形式,将节目筛选出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简单打包,继而直接传递给受众。该模式使此类文化节目难以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困境,受众接受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多为千篇一律的文本,较难形成深刻印象与清晰认识。

《经典咏流传》则创新采用“和诗以歌”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二度创作,对较枯燥的文本内容进行流行化再加工,实现了经典内容与流行元素的有机结合。另外,创作出的歌曲风格多变,覆盖古风、民谣和摇滚等多种风格,且呈现形式多样,歌曲制作精良,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为受众呈现出新鲜内容和诚意之作,使其摆脱了受众对传统经典文化单一表现形式接受上的疲态。同时,受众对歌曲形式的内容接受度较高,以流行歌曲传唱带动传统诗词记忆,为受众打造出较深刻的节目记忆点,有利于经典传承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

2.2 “四位一体”结构与跨屏传播策略扩大节目参与

《经典咏流传》节目主要由经典传唱人演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邀请表演嘉宾共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由鉴赏团和观众以“点亮红心”的方式表达对传唱作品的喜爱与支持,表演结束后由鉴赏团进行文本轻解读和歌曲创作点评,形成了“经典传唱人+表演嘉宾+鉴赏团+观众”的组合形式,建构出“四位一体”的整体结构,四方共同发力,能够很好地增强现场凝聚力。

在加强受众参与程度的角度上,该节目尽可能扩大其覆盖面和增大对受众的吸引力。对于现场观众,通过让他们与鉴赏团一同进行无差别“点亮红心”活动并通过大屏幕进行实时能量汇聚,在心理和行动上为现场观众营造出较强的节目参与感和归属感。对于场外观众,节目则利用“微信摇一摇”方式实现了节目衍生产品,即改编歌曲的跨屏传播,产生大屏小屏双重传播效果,进而引发两微平台分享热潮,得以在线上线下充分扩大节目影响力。

2.3 把握“明星+素人”组合优势

该节目在鉴赏团、经典传唱人和表演嘉宾的人员选择上,巧妙把握住了明星与素人嘉宾的组合优势,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下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创作人和制作人共同传唱经典诗词,实现了“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4]。

鉴赏团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香港主持人曾宝仪和台湾音乐人庾澄庆组成,在经典解读、歌曲点评以及现场氛围营造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经典传唱人及表演嘉宾覆盖面广,参演人员条件跨度大,从当红流量明星到老牌艺术家,从孩童到老人,从幕后制作者到台前表演者,从华人华侨到外国友人,兼具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生活背景,便于发挥节目影响,使多数观众易产生情感共鸣,在心理上留下较深的印象。

2.4 多方位发挥文化节目品牌效应

自2018年2月16日到4月21日,《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季在两个月左右的播出周期中完美落幕,官方微博账号共吸纳327万粉丝,主要微博话题“经典咏流传”累计获得10.1亿阅读量以及233.9万讨论量,“经典咏流传”已然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话题度的文化综艺节目品牌。

该节目于3月28日发行了节目同名主题曲《经典咏流传》,这首主题曲由鉴赏团成员康震教授填词,邀请当红歌手张杰演唱,歌曲融合诗人王维和李白的诗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流行歌曲创作,符合节目主旨与思想内涵。另外,节目还与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三家音乐平台达成合作,将节目原创歌曲音频进行线上发布,不仅扩大了节目影响范围,而且能够增强节目影响效果。

3 《经典咏流传》节目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3.1 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社会化

如何使传统文化实现与现代社会无缝衔接,从而被人们更好地接受,一直以来都被社会视为一项重要课题。《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以及相关话题讨论的火爆展现出其作为电视文化节目的成功,同时也为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现代化与社会化提供了思路。

该节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和诗以歌”,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催生出具有传承性和流行性双重要素的时代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更适应现代传播手段,易于激发受众传播欲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经典咏流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为文化传承找到了一个强大而流畅的节目逻辑[5],为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社会化创造了效法蓝本和发展条件。

3.2 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生活方式、艺术标准等仍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主要价值在于民族的“固本”,在于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6]。近年来,社会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幅提高,“文化自觉”正逐渐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意识中,社会向学和传承风气趋于良好。

《经典咏流传》从传唱作品的选择及创作,到鉴赏团对经典文本进行的鉴赏与解读,再到表演嘉宾对自身背景和经历的呈现,都表现出了与经典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精神内涵,实现该节目承担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目标。

3.3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建立全社会文化自信

《经典咏流传》节目深谙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叙事结构及相关技巧,通过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对外汉语从业人员、留学生群体等作为嘉宾融入节目,开拓了经典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形式与新方向,有利于建立全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心,影响意义深远。

例如,节目第11期“年度盛典”中,具有留法音乐家与二胡演奏大师双重身份的果敢与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多瑙河畔唱响经典篇章《登黄鹤楼》,此表演暗含着跨文化传播的深刻意味。音乐无国界,该改编歌曲含有中英双语,以巧妙的形式实现了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在文化传播载体及传播方式手法上的积极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输出提供了全新思路,同时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便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 结语

当前,随着此类文化类节目的爆发式增长,经典传承母题下文化类节目的破局性发展创新及其传播价值成为行业探究的热点。

《经典咏流传》通过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为经典传承类文化节目破局发展及价值传播提供了思路。在创新策略上,以二度创作为基础输出新鲜内容,采用“四位一体”结构,借跨屏传播策略扩大节目参与,同时巧妙把握明星与素人的组合优势,多方面打造节目品牌优势,实现了节目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成功。在传播价值方面,该节目采用多种形式,深层挖掘并凸显节目传播价值,在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社会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作用突出。

电视节目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如何通过文化节目实现经典文化的传承发展,还需要广大媒体工作者持续探索和尝试。

[1]谭东秋.X+综艺: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的价值探析[J].新闻知识,2017(8):61-64.

[2]任晓润.文化传承母题在当代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多形态呈现[J].传媒观察,2018(1):21-23。

[3]郑娜.古诗新唱何以吸引年轻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3-01(007).

[4]康震.《经典咏流传》:唤醒经典的生长力[N].文艺报,2018-03-28(004).

[5]任晶晶.《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N].文艺报,2018-02-28(004).

[6]赵娅军.对当前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的思考[J].传播,2018(1下):36-37.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传播价值流传
经典“咏”流传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