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新闻报道的特征及现状突破策略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舆论受众

张 丽

主题新闻报道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开展的集中的、持续的、有一定规模的报道,比一般的生活性报道更具有导向力和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主题新闻报道拥有极大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引起部分受众的排斥心理[1]。因此,如何保证主题新闻报道在引领浩大舆论声势的同时更加贴近群众,从而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以下做具体分析。

1 主题新闻报道的特征

主题新闻是指由主流新闻媒体结合时代主旋律、事件本质真相和受众的阅读需求,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时事为主题,经过精心采访、撰稿、编制和传播的综合性新闻,一般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主题新闻与一般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民生新闻不同,它宏观把握全局,根据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工作着力点、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社会舆论的热点确定主题、挖掘素材、选择报道方式。

1.1 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新闻报道一般以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任务、新成果及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报道内容,分析当前的机遇与挑战,起到为政策和时事鼓与呼的作用,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

1.2 新闻报道集中

主题性报道往往是专题新闻、专栏新闻、系列报道、组合报道或新闻综述,其内容集中、持续时间长,通过整合多篇主要报道和辅助报道从不同角度的全方位展示新闻主题和事件发展过程,让新闻内容更加清晰、新闻主题更加凸显[2]。

1.3 具有完善的报道策划

主题新闻报道是媒体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根据当前形势,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之后确定的报道,对主题选择、资料收集、事件采访和报道方式等整个报道流程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和研究,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引导性。

2 主题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博弈

2.1 现状分析

由于主题新闻报道宏大的报道内容与明确的宣传意图,所以其往往缺乏创新理念,容易随波逐流,容易将新闻与宣传分割开来,忽视报道的新闻属性,为宣传而宣传,最终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2.1.1 纯粹赞美式报道

此类报道过度关注政治因素,只宣传政府工作的成就,一味唱赞歌,主要症结在于此种报道往往是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去寻找新闻,将新闻报道当作是主题论证,用事例甚至是扭曲的事实证实媒体观点的正确性,主观干预明显[3]。

2.1.2 居高临下式报道

媒体从政府和自身的角度出发,传播其主观认为适合的新闻,将新闻报道当作是教学,以数据、政策等固定的信息对观众进行教育和说服,填鸭式教学往往会使主题新闻报道事倍功半。

2.1.3 千篇一律式报道

缺少新闻切入点和对政策、时事的分析,仅仅为公众提供信息,却没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以政策为关注点的主题报道来说,常常是照本宣科,将新闻报道当作是文件复制,导致此类新闻报道内容重复、千篇一律。

2.2 “见高度”与“接地气”的博弈

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国际形势、社会热点和民间舆论等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主流媒体的主题新闻报道工作存在着两个“目标”的博弈及两个“场”的博弈。

两个“目标”的博弈是指,一方面,主题新闻报道是从宏观大事的角度出发,宣传政策和部署,这就决定了报道形式具有刻板、固定与严肃的倾向;另一方面,为解决主题新闻报道的刻板印象,必须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对时事政策进行分析重组,结合人民群众实际的信息需求,使主题新闻既有“高度”又有“地气”,传播公众喜闻乐见的信息。

两个“场”的博弈是指,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新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博弈,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舆论场的崛起是建立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和新传播媒介带来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一律的格局。因此,主题新闻报道不仅要通过新媒体发声,而且还要考虑受众需求,转变传播理念与方式。

3 主题新闻报道的突破策略

3.1 把握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宣传是指传播者以固定受众群体为对象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两者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出于传播者自身的需要,目的在于取得受众的支持,达到某种目的;而新闻处于受众的需要,帮助人们消除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其次,传播方式不同。新闻的传播往往是一次性的;而宣传是重复的。最后,传播要求不同。新闻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且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因此,在主题新闻报道中要把握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宣传政策的同时把握新闻的客观规律。

3.2 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既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宣传思想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一个方法论[4]。因此,主题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多种社会思潮中掌握主导地位,形成主流舆论,顺应新媒体时代新闻变革要求,满足群众需要,最终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目的。

3.3 将宏大叙事与见微知著相结合

一般而言,主题新闻报道采用的是立意高、内涵深的宏大叙事结构,这类报道方式对于传播的接收者来说,需要其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在阶层增多、受众分化、共同兴趣点减少的今天,宏大叙事结构“忽视微观世界”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因此,从新闻报道的背景细节、事件细节、人物细节等微观视角出发,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实,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报道,是弥补宏大叙事结构的缺陷、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主题新闻报道以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任务、新成果、新形势和新问题为报道内容,主题新闻报道应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报道,形成浩大的舆论声势,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所以,其在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新闻报道遵循固定的宣传模式和传播方法,新闻文本较为严肃刻板,与公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主题新闻报道要想更好发挥在时事政治方面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就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把握好宣传的程度,在遵循新闻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宣传,发挥“见高度”与“接地气”的融合作用。争取做到在宏观上展示气势恢宏的全景,增强舆论导向;在微观上贴近实际生活,剖析典型事件。

[1]王志金.浅析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摄影的视觉语言表达[J].传媒评论,2016(7):79-80.

[2]徐梦雅.浅析新闻报道中问题的成因[J].新丝路,2017(14):145.

[3]苏林.浅析突发新闻报道及其未来走向[J].西部广播电视,2017(4):44.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舆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