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历史教学中插入故事的重要性
2018-02-23
调查发现,课堂教学如果有趣,学生对教学内容就有兴趣,就乐意参与;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到的知识就深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分析历史,除了要引导学生分析专业的历史素材以外,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穿插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这样,枯燥、烦琐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会跟着高涨。
一、课前讲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一节课完结,紧跟着又一节课,如此循环往复,他们非常容易疲劳,也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而听故事、讲故事却是学生从小就喜欢的,如果教师从每一节课开始就讲述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就会给疲劳的学生注入强心剂,不但让他们兴趣高涨,而且还能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从气氛到情感上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比如,在初中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节的教学中,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两次战争:一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一是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操战船,曹操战败。谈到三国,学生立刻想到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学习的热情高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一点,以曹操为切入点给学生讲故事,这样就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学习这节课内容的兴趣。关于曹操的故事有很多,教师可选择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劫乌巢孟德烧粮》这段故事,这个故事不但有“许攸背袁投曹,曹操赤脚迎许”,还有“曹操夜袭乌巢,决胜官渡”,情节曲折,非常经典。利用这个故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该课涉及的历史人物也是以曹操为主,所以紧紧扣住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教师将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名人轶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效课堂开好头。
二、在课堂中穿插讲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趣的开始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课程进度外,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如果发现学生状态萎靡,思想不集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不妨利用故事,使学生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比如,在初中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一节的教学中,这节课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对比开始,复习前面盛唐的知识,并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安史之乱”。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总结历史事件的方法总结“安史之乱”这个历史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分析可知,“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根本原因,也有其直接的导火索,内容非常烦琐,为了避免学生对烦琐的历史知识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这里为学生穿插白居易《长恨歌》的故事,以及《马嵬坡兵变》的故事,并且通过故事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评价唐玄宗。
在上课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大脑感到疲劳的时段,教师便可穿插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由此不但能够让课堂生动、有趣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而且还能够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突破重难点讲故事,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有时是因为教学方式陈旧、老套。比如,学生总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他们就会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教师虽然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突破不了,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因为缺乏信心而失去兴趣。而此时,教师通过一些形象的故事,不但可以让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突破难点。
在初中历史(20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中,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使之学会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在“自强”与“求富”的口号下,出现的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且还要了解筹建的新式海军等内容。接下来就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清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述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让不懂企业管理的官员当政,把企业办成衙门的小故事。由此,通过故事辅助,学生能够总结出张之洞虽然“自强”创办汉阳铁厂,但是却不懂技术不懂经营,官员不是在办洋务而是在发洋财,无论张之洞强国的动机多么高尚,但赔钱的企业只能误国,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是注定要失败的。
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积累不够,限制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的发展,致使分析受阻。此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讲历史小故事等,这样课堂就生动活泼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习历史的能力也会得以有效提升。
四、课堂收尾时讲故事,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阐明了实践在学生掌握知识中的重要意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故事再生动有趣也只是老师的故事,如果让学生也能够学会在历史中寻找故事,讲述故事,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结尾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故事拿到课内来和大家分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习历史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节的学习中,内容并不是很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归纳整理以后,教师给学生补充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国民党将军戴安澜的故事,一个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故事。这两个小故事在课堂结尾处又激发了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强大的好奇心。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课下阅读关于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然后在下一节课中选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这节课有两个大标题: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对于这样的历史内容,学生要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对此,教师必须用丰满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来证明,并且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这些事件或者故事,然后让他们自己来讲、来说,这样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自然就高效了。
毋庸置疑,只有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讲故事,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让教学方式有趣,让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使历史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