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凌云志 昂首新时代
2018-02-22孙玉峰
孙玉峰
经历52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原是一个太行山深处的“三线”兵工厂。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凌云已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三线”小厂,经历浴火重生的洗礼,实现“生死突围”,走出深山,走向国际舞台。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河北省首批“创新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红色基因”代代传
“三线”建设。1966年7月,一群意气风发的军工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来到太行山深处叫做涞源县牌坊村的地方,按照“进山、分散、隐蔽”的建设要求,开始了如火如茶、空前绝后的“三线”建设,并于1972年完成了工厂基建,生产军品37高榴弹,凌云“红色基因”史由此掀开。
军品下马,逆境求生。上世纪80年代初,凌云国内军品订货全部下马,但凌云人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和追求,利用当时设备和条件之所能,逆境求生、奋战突围:在1986年的党代会上提出了“奋战三五年,完全依靠民品扭亏为盈”的战略目标,并发动全体职工找产品、跑市场。依托“四种八件,汽车零部件产品,凌云走上了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品的行业取向和发展道路。1991年,凌云完全依靠民品实现盈利。1994年,凌云全面完成引厂出山,整体搬迁到河北啄州,凌云发展史掀开崭新一页。
引进外资,建立合资公司。从1987年7月,与澳大利亚IPS公司合资成立了兵器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亚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开始,凌云又接连引进外资2000多万美元,先后与丹麦阔丹橡胶公司、丹麦发展中国家基金会、美国德尔福成立了3家中外合资公司。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陆续建立1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确立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巨人”和市政燃气管道行业的“龙头”地位。“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凌云不断迈向发展新台阶。
改革改制,成功上市。从2000年开始,凌云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资产重组和股权置换,组建了符合上市要求的股份公司,并于2003年8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期间,凌云集团还完成了整体上市。
组建凌云子集团。2011年6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将直管的197厂、137厂、318厂整建制划转至凌云,成立了凌云子集团。凌云步入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肩负起军品科研生产和民品做强做大做优的双重使命。
“走出去、引进来”,跨入国际经营舞台。凌云一直都在寻找机会“走出去”。2012年3月13日,凌云收购德国凯毅德车锁公司100%股权项目,迅速跻身中国汽车工业30强。时隔三年,2015年9月2日,凌云股份公司收购了德国瓦达沙夫公司,在新能源和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获得了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
经过几代军工人的接力奋斗,如今的凌云,在规模、发展质量、核心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凌云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凌云的分、子公司已达80余家,遍布在中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以及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全球8个国家。
“凌云”“亚大”和“kiekert”是凌云集团的三大品牌。公司产品涉及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防撞系统和车身结构件,低渗透、低排放汽车尼龙管路系统和汽车橡胶管路系统,汽车门锁系统,新能源电池盒,市政工程管道系统和军品等领域。
通过资源整合,目前已形成以凌云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测中心、9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市政工程管道培训中心和国内唯一专业化保险杠碰撞试验室的科技创新实力,通过了一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新时代创新促发展
进入新时代,凌云新一代领导集体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全面审视凌云的改革发展,以全新的视野、精准施策,围绕凌云中央研究院建设、大客户管理和资源区域化整合、党的建设等重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强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理念,切实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党委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让党委会思想碰撞活跃起来。围绕改革发展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凌云重大事项,开展互动研讨,形成发展战略举措,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工作落实。严格贯彻落实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把党委会形成的改革发展决策意图,融入到凌云集团和子公司层面的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开展讨论决策,让董事会的决策讨论激烈起来。使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更加紧密,使军民融合发展思路融入整体发展战略。以强化固“根”聚“魂”工程、“党组织强基工程”“党员创新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股权多元化,党建一体化”原则,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使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坚持“公司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及时调整、持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使党组织在基层始终保持组织力。
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和带头作用。2017年,凌云完成“党员创新工程”179项,实现节创价值4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公司的发展质量。
緊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全球竟争力的核心和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资源优势,创建凌云中央研究院,并迅速投入运行,大力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聚焦长纤维新技术、新能源电池壳、高强度轻量化安全防撞系统、低渗透低排放汽车管路系统、市政工程管道系统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引领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项目协同创新与研究。凌云中央研究院的创建与运行,为抢搭新能源汽车的快车提供了强有力的中高端科技供给。
以大客户管理为牵引,强化对市场的集团化管控,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实施大客户管理模式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一个创举。实施大客户管理新模式,即由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市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以公司总部为核心,辐射各区域战略性大客户的集团化市场管控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
在大客户管理模式的牵引下,适应客户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全面开展资源区域化整合,先后推进公司驻成渝地区,驻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地四家分子资源区域化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对市场的集团化管控,形成了市场区域协作、资源区域共享、高效立体的市场运行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化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着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有效中高端供给,不断给客户“惊喜”。
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市场前沿,与国际高端汽车客户和国内主流品牌车型开展技术交流和产品对接,不仅迅速与国内主流品牌汽车实现深度合作,而且还与宝马、奔驰、奥迪、戴姆勒、大众等一批国际高端客户实现战略合作。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方面获得可观的订单,为凌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构建“六个满意”特色文化
在文化建设上,凌云将“把一切献给党”和凌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和“魂”,围绕中心、坚守阵地、坚持特色,开展了“善行河北·精彩凌云”“中国梦·凌云梦·我的梦”一系列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为军民融合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六个满意”特色文化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十大典范案例”。
52年来,几代凌云人从历史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披荆斩棘、泅渡启航。凌云人在艰苦环境中不等不靠不埋怨的精神和文化,在半个多世纪的磨砺中日臻成熟,并不断注入时代的光华。2006年以来,公司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企业4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以“员工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供应商满意、经营管理者满意、股东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个满意”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方方面面。
为了使“六个满意”文化接地气、落地生根,公司结合发展实际,对“六个满意”文化理念进行逐项研究、分解细化,梳理确定100多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具体条款,并确定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测评层级和相应分值。
十多年来,凌云始终坚持以“六个满意”核心文化为追求,并不断修订完善、传承弘扬,使其紧跟时代变化和企业发展进程,现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2012年,“六個满意”文化作为和谐文化代表,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中国企业文化十大典范案例”之一。“六个满意”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和合共赢的纽带,成为凌云人自信的底蕴,成为凌云发展的软实力和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