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消费的内涵初探
2018-02-22黄炎
黄炎
近几年来,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消费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生态消费涵义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和深刻,研究还带有片面性和局部性。笔者认为,马克思的消费观已经超越了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从中表露出哲学的人文视野,即作为社会现象的消费活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确证,只有把消费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才能使人的本质得到不断升华、不断发展。
一、马克思对生态消费的分析
在19世纪,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不可能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当然也没有使用过“生态”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最早注意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加剧,他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人类大规模地无止境地破坏自然环境的过程。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变换,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的生态消费思想是其生态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到,“随着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他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将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最适合于人类的本性”强调的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合理需要进行消费,一方面要求消费的欲望统一于合理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要求摆脱消费异化,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回归。“消耗最小的力量”强调的是合理使用和配置资源,从而达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消费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符合人的本性的前提下,通过消耗最小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和提高人的消费力来展现人的生命活动,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以“消耗最小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变换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消费的内容特点
(一)生态消费的出发点:满足人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需要的满足和发展是消费的动机和目的,而消费则是满足需要和创造需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而外部自然和社会对它又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生态消费本身就是展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而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和提高人的消费力是这一过程的保障
生态消费,不仅局限于对物质资料的耗费,它还有更高的社会要求和人文期盼。一方面要求在自然的承載力下消耗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共建人类的美好家园,这也是生态消费的最终目的。自由时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类能力发展的空间、是进行生态消费的保障。合理地利用自由时间是提高消费者自身能力的前提。此外,高水平的消费必然需要高素质的消费者来实现,而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正好指出了实现路径。消费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态消费的价值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变换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以消耗最少的力量来实现自然的自然化。而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所指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的基本内涵是契合的,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以养育自然的过程”,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造成了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夺”,而不是使自然进行系统性恢复,这是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就已预料到的。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然是马克思消费观的价值目标。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7高校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专业教学研究”(NXJG20170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