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郑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2-22汪萌萌
汪萌萌
一、加快郑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高度集聚的结果,是河南经济强省建设资金融通的强大保障。金融产业通过高度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将进一步助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建设,疏通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资本融通动脉,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金融保障。
二、加快郑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风险隐患难以根除
首先,大量停业整顿的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大,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外生性因素引发的支付风险时有发生,成为防范金融风险面临的新课题。其次,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郑州经济将会出现产业转移和升级提速的特征,部分企业、行业可能因为市场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经营波动,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最后,随着郑州经济外向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可能带来一系列资金非法跨境流动、地下借贷、洗钱等问题,冲击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地区的金融安全。
(二)金融总部建设滞后
郑州地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总部机构缺乏。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的银行总部只有中原银行、中原证券、中原信托、中原期货、中原农险、中原资产、中原航港基金、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百瑞信托,区域性强而且影响力有限。外资银行、信托、财务和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严重不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招商机制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总部的集聚发展,这也是河南省金融人才结构性短缺、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三)高端人才缺乏
河南省培养金融人才的载体平台不足,培养方式落后,难以培养出适应金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且高等教育院校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金融人才数量不足,且高学历金融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人员素质与实际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金融开放创新步伐缓慢
目前为止,郑州市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河南省未能充分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市场,金融开放度偏低,开放规模偏小。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及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资合作工作进展缓慢,只有银行和保险行业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证券、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行业尚无外资机构。目前,进入郑州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业务范围窄、资产规模小等问题突出。
(五)金融产业发展环境欠佳
近年来,河南省金融产业蓬勃发展,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郑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导致区域内金融集聚力降低,大量资金外流。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缺失,造成了金融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者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金融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由于信用环境欠佳,银行信贷门槛较高,导致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增加,影响贷款持续平稳投放,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多元化融资体系的构建。
三、加快郑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
(一)突出金融市场和体系完善
一是推动河南省地方金融主体发展,推进中原证券、郑州银行和洛阳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二是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完善合约制度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使“郑州价格”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期货市场的焦点,充分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作用。三是加快建设中部重要的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中原股权交易市场体系和法制监管体系,切实做好技术平台、股权托管平台、交易系统建设,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升中原股权交易市场的功能与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拓个人信贷服务新领域,加强银、政、企合作,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新型银企关系。以郑州商品交易所为核心,大力组建和吸引全国期货公司总部入驻河南,形成全国重要的期货产业集聚中心。
(二)突出金融业对外合作
一是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以自贸区和航空港区为开放的主阵地,加快金融業对外开放合作,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企业对外合资合作。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契机,申请开展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开放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尽快建立投资便利化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建设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积极在自贸区中推进票据业务的创新,吸引跨国公司资金总部落户自贸区,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对外发展。三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主阵地,开展飞机、大型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入区经营,建立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互通互联的动力机制,打通对外贸易资金融通的渠道。
(三)突出政府推动和引导
一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郑州金融商务区集中,创新建设政府性基金,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新格局。二是加快构建区域社会征信体系,形成有利于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用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形成社会合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改善金融信用生态,维护金融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建设郑州市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优先发展并完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四是建立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鼓励各类外包服务的非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形成提供一系列支持性服务的共享服务中心,营造良好金融氛围,为独立后台服务机构创造商业机会。
(四)突出金融业务拓展和创新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加快金融资源整合的步伐,发现和满足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和推广互联网金融制度平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及时跟进服务,尤其是要向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提高金融服务大众的能力。三是完善现代化电子支付系统,增强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中原城市群金融同城,加快形成跨部门、就地和跨地域相结合的一体化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相关机构的信用评级公示和风险提示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建设。四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并推进金融机构后台系统应用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融资需求,用金融创新助力科技创新,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五)突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建立和完善金融人才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适应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向社会发布金融专门人才的供求信息。二是及时出台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来郑工作的补助政策,加快郑东新区金融核心功能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实现人才 “进得来,留得住”的良好局面。三是整合现有高校资源,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依托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博士后流动站,解决高端金融人才极其缺乏的局面。四是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当地金融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立人才实习基地,提高求职者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积极争取与国内、省内资深金融机构合作办学,实现金融人才的定向培训培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