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2018-02-22武文超
武文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消费不仅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能够使消费和供给同步提升、相互促进,走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一、当前积极扩大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央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目标,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消费升级的趋势凸显,与此同时,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增长面临较大风险,在此情况下,积极扩大消费对于稳定经济发展、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扩大消费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当一个经济体逐步走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后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占比会逐渐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会提高。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积极扩大消费有利于稳定未来经济增长、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重心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从以解决温饱的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转变为以发展型消费为主。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消费水平升级、消费结构转型、科学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信息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市场的规模将不断发展,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扩大消费还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为经济结构转型奠定基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积极扩大消费将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互促进,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5年以来,中央面对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推动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近3年的供给侧改革,产能和库存过剩、杠杆率偏高等问题已经初步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将逐渐向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加高端化多样化供给转变。在此背景下,必须积极扩大消费,激发消费在需求侧的活力,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相互配合,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深入。尤其是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及“互联网+”正在推动新一轮消费创新,实现消费与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从而形成消费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新格局。
第三,积极扩大消费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消费升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也是生产投资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升级,从以往的大规模、同质化、普及型的消费向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消费转型,对消费及服务的质量、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新消费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因此,积极扩大消费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二、顺应新趋势推动消费升级
第一,促进衣食住行消费升级。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鼓励发展共享型、節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实施好新能源汽车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第二,鼓励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第三,激发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
第四,发展教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市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第五,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三、多策并举激发居民消费需求
第一,激活消费潜力,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根据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及消费新增长点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促进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推进交通、能源、电信、水、电、气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
第二,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保护立法,运用互联网加快建立诚信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第三,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消费能力和预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发挥好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地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消费统计监测,全面有效地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
第四,搞好政策支持,完善消费相关制度保障。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推动消费税立法,完善和落实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强化土地保障,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