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初探

2018-02-22夏远飞

现代交际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序教学方法

夏远飞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对外汉语语法中较难的语法现象如“把字句”、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即语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这些重难点语法中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促进留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法知识,总结目前仍待研究解决的语法问题,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可行性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汉语语法 “把”字句 语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89-03

汉语语法教学前提是汉语语法,熟悉汉语语法理论的知识体系,在现代汉语语法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语法的含义和类别、语法教学的内容、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法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学技巧,其中前三章侧重理论学习,后三章侧重方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语法又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适应于本民族学生。我们是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侧重点应放在对外汉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上,在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根据有关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特点有效地进行汉语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应该尽可能符合外国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他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学会交际,不明白特别复杂的语法知识也不影响交际,正如我们学习英语,也许语法知识是薄弱环节,但并不影响我们交流,有的同学甚至可以凭借语感去考试,如果要分析一个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解全文时,就会出现困难和障碍,而且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去解释,他们未必能完全理解并接受,所以语法知识的学习不能忽视,探索一条让留学生普遍认可的语法习得范式是我们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语法教学就是语法点的教学,汉语语法现象纷繁复杂,所以针对各个语法点各个击破、总结规律是关键,语法点教学包括汉语句型、汉外对比和语法偏误。本文将结合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对外汉语语法中较难的语法现象如把字句、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即语序等方面进行分析,促进留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法知识,从这些重难点语法中找到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一、“把”字句的学习及教学方法

(一)“把”字句学习的必要性

“把字句”是汉语里特有的,构造形式特别的句子,它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汉语母语者几乎随时都在使用“把”字句,母语是汉语的儿童大约在三岁时就能正确说出一些简单的把字句,可是要让外国学生较快地掌握“把”字句就不容易了,“把”字句是教师觉得最难教、学生觉得最难学、教学成功率最低的教学项目之一。[1]由于外国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他们有时会避免使用“把”字句。

“把”字句的构造形式与说话人的思维活动模式与观念有关,外国学生努力学习“把”字句时,脑袋里会出现一些该句式使用的规则,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种思维模式活动往往是处于混乱的、糊涂的状态,所以表达常常出现偏误,在使用频繁造成错误时就会产生回避与焦虑心态,这种负面情绪本身就对现在的认知活动有着干扰和破坏作用。著名的斯特鲁测试(Stroop test)发现,焦虑者要比非焦虑者反应慢。一般认为,面对需要投入注意力的任务,焦虑者的注意范围会变得狭窄,而对焦虑情绪的控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上讲,越害怕出现错误就越容易产生错误,如果能从降低学习的焦虑,从形成思维模式和观念规则等角度去教授“把字句”,将提高留学生对“把”字句的接受度。

(二)“把”字句的特点及依据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把”字句是指在谓语中心词前面用介词“把”或“将”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主谓句,又叫“处置式”。留学生对处置式根本无法理解,因为太过抽象。从特点来了解它的语义,具有四个特点:

(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单独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如:把手机放在桌子上,把情况谈谈,把茶喝了等。首先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把”字可以这样使用,然后再运用“把”字的观念规则和程式。这就需要教师的总结,我们可以套用这样的句法结构:把+N.+V+在+N+上,把+N+动词重叠,把+N+V+了等。套用句法结构只是初级阶段,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特点以免产生偏误。

1)“把”字句必须有行为动作主体,如:我把他送走了。暴雨把房屋冲垮了。把字句中充当主语的可以是人或其他实物,“把”字前的是主体,“把”字后的是客体。

2)行为动作的“结果及状态”必须是明确的,具體的。[1]

从说话人的观念上说就是:人们在用“把”字句说话时,必须将行为动作作用于客体对象所产生的结果及状态明确、具体地交代出来。如:我把他打了一顿。/我把他打了一拳。他把我的话重复了一遍。/他把我的话重复了一句。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很醉。

打了一顿,受话人可以想象作为受事的“他”被打得不轻,但打了一拳就难以想象受事结果是怎样的,如果存在不确定的结果就不能使用“把”字句。他把我的话重复的一遍,结果说明他对我的话很重视,而重复了一句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结果。同时还能推断出把字对受事产生的结果,如果其中使用数量词,那么量词应该选择表示抽象的集体量词,而不是表示具体的个体量词。“他把那瓶啤酒喝得很醉”中的“那瓶啤酒”,啤酒被喝得结果显然不是“很醉”, 语义逻辑关系混乱,主体行为动作的结果一定是明确的。可以改成“他把那瓶啤酒喝光了”。

(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实物,因此前面场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例如“把书打开”,这书是确定的某一本或某些书。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例如“不能把生命当儿戏”“不能把科学当作谬论”。

(3)谓语动词一般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作谓语动词。endprint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把青春愿意献给党。/我愿意把青春献给党。我把那本书没看。/我没把那本书看完。我把那件衣服没买。/我没把那件衣服买来。

王力先生曾认为,“‘处置式专为积极的处置而设,所以把字后面不能用否定定语。”[2]如果在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前使用表示否定意义的词,就以为这行为动作被否定了。行为动作被否定了,行为动作就不能作用于客体对象,最后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结果。

把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可以采取公示套用,然后进行偏误语料搜集、整理与分析,对症下药,各个击破,解释恰到好处。笔者认为对语法本体理论我们应该烂熟于心,不应该用太多现代汉语理论如“处置式”“配价理论”等专业术语去给留学生分析讲解,这样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法的困惑,教师向学生传输的语言也应该满足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原则。Krashen(1985)提出学习者要求获取“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他认为课堂语言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对其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输入。[3]在具体语境中强化练习把字句,刺激反应,加大句型操练量。有的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常常按照老师所教的公示去套用句子,但是难免会出现错误,因为汉语的语法比印欧语言要复杂,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都一样,但有的句子成立,有的句子却不成立,比如:

吃早餐的学生/吃早餐的习惯。

这两种表达就内部构造和语法结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V+NP1+的+NP2,“吃早餐的请举手”,这里的学生省略后,不会影响句义,“吃早餐的习惯是好的”不能说成吃早餐的是好的,这里的习惯却不能省略。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用语法配价分析法来解释,最早把化学中的“价”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ere),当然这个理论知识我们要熟悉才能解释给他们听,而且要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来讲解,因为“学生”是“吃”的施事,可以成为吃的配价(搭配)成分,而“习惯”不是“吃”的施事,不能成为吃的配价(搭配)成分,再如:“干房地产的商家倒闭了”可以说“干房地产的倒闭了”,因为“商家”是“房地产”的施事,可以成为“干”的配价成分,“张大爷卖菜的地方被霸占了”不能说“张大爷卖菜的被霸占了”,因为“地方”不可能是卖的受事或施事,不可能成为卖的配价成分。主要让留学生明白施事和受事的关系,施事就是动作的主体,而受事就是动作的对象,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其区别。

二、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即语序及教学方法

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组合体组合而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4],现代汉语语序基本是固定的,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组成句子,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语序改变了,语义也随之改变。例如:

(1)苹果红彤彤的,橘子黄澄澄的,葡萄亮晶晶的。

(2)红彤彤的是苹果,黄澄澄的是橘子,亮晶晶的是葡萄。

句(1)中红彤彤的是作谓语还是宾语呢?如果作宾语,是否省略了谓语动词“是”呢?句(2)中的“红彤彤的”作主语,形容词不能经常作主语、宾语,能经常作谓语,那么此处作主语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处状态形容词兼属名词性词语,可作主语,我们知道某些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如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高昂着头(使头高昂),有致使义。形容词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与此同时状态形容词能兼属名词性词语充当主语成分。句(1)和句(2)次序不同,侧重表达的句义也不同,句(1)从颜色、外形强调三种水果的形态特点,特指这三种水果的状态而非其他,给人很直观的印象,而句(2)中的状态形容词后面可以想象成其他的物体,如红彤彤的可以是苹果,也可以是脸蛋,还可以是柿子,黄澄澄的可以是橘子,还可以是太阳,亮晶晶的可以是葡萄,也可以是眼睛,还可以是星星,所以后边接的宾语比较宽泛。句(1)和句(2)所表达的句调和语用也不太一样。如:

(1)我在昆明住。(NP在PPVP)

(2)我住在昆明。(NPVP在PP)

这两句也有差异,语义有区别,当NP是施事时,是主动句,如句(1),但“NP”是受事时,是被动句,如:书在桌上放了一天。句(2)属于存在句的一种,其次句法有区别,我在昆明住,住后面存在一个“位移性空语类”,“我在纸上写(字)”,“写”后面存在一个“省略型空语类”。句(2)中的VP一定是一个简单动词,连离合词也要换成相应的单音节词,我们不能说“我睡觉在房间里”而要说“我睡在房间里”,最后有语用区别,句式(1)的最重音落在“VP”上,句式(2)最重音落在“PP”上。如:

(1)我学习在宿舍。

(2)我在宿舍学习。

很显然句(1)不符合语法规则。我吃饭在食堂 ,我睡觉在宿舍,这样的表达是正确的。

这种语序的变化引起句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使用对比教学法,比较语义、句法和语用上的差异,反复朗读,体会语境,贯穿并培养语感教学。

语法教学,从总的方面说是很重要,因为通过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尽量减少表达中的语法毛病。在语法教学中要搜集学生最容易、最經常犯的错误,特别是汉语里有英语里没有而学生又容易犯错的语法现象,另外就是句子中虚词和语序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常用虚词,如介词“把”“对于”“关于”“比”等,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以及语气词等,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变化对语义和语用的影响以及同义句式的比较等,都是我们语法教学的重要内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另外,语法点解释的方式方法也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尤其是七大补语的讲解,为避免枯燥乏味,可以先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用常用的短语进行操练,再配合语素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教学等方法运用到句子中,最后顺其自然得出这一类用语属于趋向补语,简单概括其特点,这样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更高,较少产生焦虑情绪。比如上得来/下不去,上得去/下不来等趋向补语的讲解就可以采取如上方法进行表演、展示和讲解。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是个大杂烩,融合了语音、词汇、汉字、教学法、二语习得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掌握语法点的教学技巧十分重要,学会语法点的展示技巧、讲解技巧和练习技巧对语法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法点的展示即教学时引出本课需要教的语法内容的方式,切忌概念的陈述与罗列;语法点的讲解是语法教学的核心,汉语语法教学强调形式与意义并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因此,语法点的讲解内容可从语法点的形式、功能、意义等三个方面讲解;语法点的练习是语法教学的归属,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如何设计练习,练习的技巧等。如今一些学者仍在致力于语法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在这里提出来以便共同探究,如: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他这样做是偏听偏信的/他这样做是偏听偏信。endprint

我们以往的汉语语法研究对“的”的用法没有说清楚。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陆俭明(1980)、马真(1985)就提出了,20年过去了,至今未见有人作出回答,说清楚这个问题。[5]

还有“去+VP”格式和“VP+去”这两种说法不能随便倒着说,什么情况下用“去+VP”,什么情况下用“VP+去”呢?

A:凯特,你刚才干吗去了?

B:我打了一会排球去。

A:你快把墙上的钉子拔掉去。

A:玛莎呢?

B:玛莎去上图书馆了。

A:小明,走,去上课!

A、B、C三种同义句式辨析:

A.拿出来一本书。

B.拿出一本书来。

C.拿一本书出来。

这三种句式在使用上有什么规则和条件。只有在语法理论上透彻研究,辨析细微差异,才能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教学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存在很大区别,汉语语法教学侧重语法结构的探析与研究,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更侧重实用性、可解释性和可理解性,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笔者认为,在语法教学上应倾向选择凝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解,而不是选择过多的语言学术语去描述,当然老师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决定其能否用合适的方法去教学。所以对外汉语教师既要夯实语言理论知识,又要学会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地去教学,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赵金铭等.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3.

[3]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下册/ 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5]陸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Abstract: This thesis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knowledge from Chinese grammar in difficult grammatical phenomena such as "Ba",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word order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explore the e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from the key point and difficult grammar, promote students to study grammar knowledge more efficiently at present, summarize the problem of grammar yet to be studied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序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初识特殊疑问句
高考英语语法易错考点正误例析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