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
2018-02-22李长江肖文鹏贾岩辉
李长江 肖文鹏 贾岩辉 王 刚
(滨州中心医院,山东滨州 251700)
在我国,肝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而破裂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虽然,通过早期检测及晚期积极对症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肝癌破裂出血的发生机率,但是仍无法完全避免,且死亡率高,临床医师需引起重视[1]。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0 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价介入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方式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 年6 月至2018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34 例)给予常规肝动脉结扎术治疗,研究组(46 例)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中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31 ~75 岁,平均年龄(51.4±5.82)岁。研究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8 例,年龄27 ~ 79 岁,平均年龄(50.8±6.8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抗休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肝动脉结扎术治疗,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操作。研究组给予介入治疗,明确诊断后,开始介入治疗,采取Selding 技术,经由股动脉,穿刺插管,通过5FRH 导管,常规造影,观察门静脉的情况,分析癌栓状况,对肝总动脉与肝固有动脉进行造影,明确掌握破裂血管及肿瘤供血动脉,随后,插入导管至靶血管中,并注入明胶海绵颗粒与超液化碘油乳剂,栓塞止血,注入4 mg 阿奇霉素与1 000 mg 5-Fu,之后,通过超液化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完成栓塞处理,闭塞肿瘤供血动脉与出血动脉。术后,检查无出血情况后,拔管,加压包扎穿刺部位。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补液、保肝及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根据临床指标,评价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指标。显效:治疗后,出血停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有效:治疗后,出血明显减少,基本上停止,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无效:临床症状变化不大,且出血没有改善[2]。
(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3)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同时,经随访了解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止血时间(min) 住院时间(d)研究组 46 24.4±1.38 5.3±2.07对照组 34 41.9±5.87 7.5±1.96 t 19.542 4.805 P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与结论
肝癌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肝癌,另一类为继发性肝癌[3]。到现目前为止,关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以消瘦、腹胀、肝区疼痛、乏力等为显著表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黄疸、腹泻、低热、上消化道出血等[5]。临床诊治中,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是没能及时诊治,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现目前为止,关于肝癌破裂出血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方案,或者是破裂修补术、外科肿瘤切除术等,虽然某种程度上,可控制病情,减少出血,但是该疾病对手术的要求较高且创伤大,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出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6]。如今医疗水平迅速发展,放射技术被广泛用于肝癌破裂出血治疗中。肝癌破裂出血,经介入治疗,通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准确判断出血位置及栓塞血管,并针对性栓塞止血,实现对正常肝组织的有效保护[7]。同时,介入治疗不仅能够减轻肝脏的负荷量,而且可在较短时间内止血,其借助化疗药物,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另外,介入治疗可根据病灶大小、血液供应状况,控制栓塞剂的用量,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减少不良反应[8]。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综上所述,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