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参肝安胶囊的急性毒性及蓄积性毒性研究

2018-02-22史向华李百强薛润苗柴秋彦崔吉利张俊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耐受性灌胃毒性

史向华,王 美,李百强,薛润苗,柴秋彦,崔吉利,张俊荣

(1.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6; 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麦参肝安胶囊是苦参、麦芽、茵陈、绿矾、硝石等多味中药组成的新复方制剂,由古方硝石散加经验方组成,临床应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黄疸,有特效。本实验对小鼠灌胃给药,对麦参肝安胶囊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性毒性进行了研究,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给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KM小鼠,清洁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8~21 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号:医动字01-3001。动物饲养12 h昼夜节律光照,温度22℃~26℃,湿度40%~70%。

1.1.2 药品与试剂 麦参肝安胶囊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药品仪器检定所提供(样品为棕褐色粉末状物,批号:990102;置冰箱中备用),0.6 g/粒,临床用量2~3粒,2次/d,临床每日最大剂量为60 mg/kg。

1.2 实验方法

1.2.1 急性毒性实验 采用标准: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根据预实验结果,取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过夜(16 h)后给药,1次灌胃体积为0.2 mL/10 g,剂量分别为 6.25 g/kg、5.00 g/kg、4.00 g/kg、3.20 g/kg、2.56 g/kg。然后连续观察14 d,记录反应情况及死亡率[1-4]。用 DAS 1.0统计软件程序中的“Bliss法”计算LD50及95%可信限。

1.2.2 蓄积性毒性及耐受性实验[6-9]体重18~21 g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实验组用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每天给药,4 d为1期,每期递增1次,开始给0.1 LD50,以后按等比级数1.8倍逐期递增,按蓄积性指数K=LD50(n)/LD50计算蓄积性指数K值,对照组灌等体积去离子水。染毒期每隔4 d称体质量1次,记录每天每组动物摄食量,连续染毒20 d。于第21天对照组和给药组都给1次LD50量,观察1 w,记录给药组死亡率及对照组动物死亡及比值,测定其耐受性[5-8]。

2 结 果

2.1 急性毒性实验

小鼠在1次灌胃给予麦参肝安胶囊后约20 min出现活动减少、踡伏、竖毛等症状,继而出现跳跃,侧卧、昏睡、呼吸停止而死亡。用药后40 min出现死亡,多数动物死亡时间在12 h内,24 h后存活动物则不再死亡。幸存者3~4 d恢复正常。

死亡小鼠解剖,除胃肠道有大量残留药物及少量气体外,心脏、肝脏、脾、肺、肾及胃肠等脏器无明显肉眼可见的组织学改变。麦参肝安胶囊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麦参肝安胶囊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2.2 蓄积性毒性实验

实验20 d时,麦参肝安胶囊经灌胃给药对小鼠的总剂量为37.3 g/kg,计算蓄积性指数,蓄积性指数K>5,按蓄积评价标准,该药属弱蓄积性或无蓄积性。蓄积性毒性实验中所用给药剂量及时间见表2,实验结果见表3。

表2 麦参肝安胶囊蓄积性毒性实验给药剂量及时间表

表3 麦参肝安胶囊蓄积性毒性实验结果

2.3 耐受性实验

对照组死亡率为60%(12/20),用药组死亡率为0,表明小鼠较长时间小剂量口服后,会产生明显的耐受性。

3 讨论

麦参肝安胶囊中苦参、麦芽、茵陈等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舒肝行气功效,故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湿热黄疸、肝硬化腹水等具有明显疗效[10]。但方中所含绿矾、硝石虽无毒,却对胃肠道有明显刺激性,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而且,中药及方剂中的多组分具有配伍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整体药效常常不是各个单组分作用的简单相加。

急性毒性实验表明,麦参肝安胶囊的LD50为4 160.50 mg/kg,相当于临床每日最大剂量的69倍,未发现明显毒作用靶器官。蓄积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麦参肝安胶囊经灌胃给药对小鼠的蓄积性指数K>5,说明麦参肝安胶囊属弱蓄积性或无蓄积性,且长时间小剂量口服后,会产生明显的耐受性。这些实验结果为麦参肝安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耐受性灌胃毒性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小鼠、大鼠灌胃注意事项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一种简易的实验兔灌胃方法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痛的疗效和耐受性分析
大鼠及小鼠灌胃给药操作方法探讨